MicroLED小屏商業化探討
MicroLED當前如此火熱,大家也討論很多,其實更多人都是看熱鬧,很多人的眼睛都盯在Apple,這也情有可原,因為只有參與到蘋果的技術才有未來的理論,這在過去的實踐中屢試不爽。有些為了參與進去,不惜重金投入,甚至有企業因為良率產品質量等問題最后破產。所以當今天MicroLED再次被蘋果眷顧,大家其實很糾結,到底要不要燒錢投資呢?加上目前對外宣稱的難點也很多,這讓很多企業只能觀望不敢前進。
談到小屏商業化,猜想大家立馬想到了Apple watch,對于Apple watch使用MicroLED,據LEDinside了解,無論是學術界的國內MicroLED代表劉召軍博士,還是金融大亨摩根等國外投資機構都表示看好MicroLED在此產品上的應用。Apple watch本身對PPI的要求是目前有可能會應用MicroLED的所有產品中最低的,此外MicroLED還可以很好地解決當前watch本身存在需要經常充電,戶外可視等痛點問題。
商業化產品確定了,那商業化的時間要多久呢,目前預測最多的2019年。據LEDinside了解,目前在LED芯片端,做到滿足手表的LED尺寸技術并不是難點,小批量的生產可以實現,驅動端的硅基也不是難點,難點是巨量轉移,由于手表尺寸不大,小批量的商業化產品于近兩年推出市場似乎也很合理。
但是在小屏的實際生產中測試、修復、一致性的問題,卻又是一個難點,由于MicroLED無法再分bin,大家暫時均采用量子點方案來解決一致性問題,從產品的結構來看,這種方案肯定不是終極解決方案,只能說是目前比較可行的商業化方案,而目前看到的有關修復問題的方案更多是針對大屏,對于小屏是否適用,在線君后續將繼續討論。
其實從小屏Watch的商業化來看,產業鏈主題是LED、轉移、面板、半導體、終端應用。
目前市場是產業鏈兩頭(芯片和應用)推動力度大,中間(面板、轉移等)是難點,尤其在轉移上。但是環節里LED與面板間算是大跨界,相互不了解需要磨合的太多,這也是一大問題。另外全球面板重心已經轉移到大陸,但大陸面板廠商參與度不大,雖然傳言三星收購奈創,不過未透露實質性進展,整個小屏的商業化發展全壓在臺灣地區和臺灣地區蘋果龍潭實驗室里。
因此有人說MicroLED是臺灣地區面板產業的一廂情愿,這個也有其下結論的理由。在線君認為,MicroLED是一個可以解決當前顯示問題的技術,所以就技術本身來說,并不是什么一廂情愿,而是技術的升級優化,至于產業化問題這個不僅僅看的是技術本身,需要市場去推動。
不管MicroLED會不會起來,在線君還是認為大陸才是它“甜蜜點的產地”,LED、LCD已經驗證了,或許這也是大陸面板企業沒有太急于大布局的原因。
MicroLED大屏商業化探討
關于MicroLED大屏大家談的最多是Sony,但是談及商業化,在線君認為應該從小間距說起,從本質上說SONY的CLEDIS也是小間距LED顯示屏,只是間距更小。
而MicroLED沒火熱之前,其實LED顯示屏已經在往小的方向走,由此來看,靠近MicroLED顯示一直是小間距顯示屏的路線,以前LED顯示屏企業沒有想能做到這么小,但是經過Sony推出CLEDIS產品,給了LED顯示屏企業一個“可以做到更小”的信號。
對于MicroLED大屏商業化當然跟小屏一樣,存在著一樣的問題——轉移、修復、測試以及光色一致性問題。但是就產業鏈來說,相對于小屏MciroLED顯示,大屏的產業鏈更多的集中在LED企業手里,因為它就是小間距,只是需要轉移、封裝形式改變了,但是整個從上游芯片、到驅動到應用似乎并沒有新進者加入,這一點來看,在線君覺得MicroLED的大屏主導權應該在LED企業手里。
如果這樣的話,大陸是最有機會推動MicroLED大屏產品商業化,因為目前大陸是全球最大的LED顯示屏生產基地。當然索尼推出了自己的小間距LED產品CLEDIS,雖然有點晚,但是小間距LED屏行業畢竟是一個擁有特殊規律的市場,所以對于國內小間距市場,來得晚也并不意味著沒有機會。
以索尼CLEDIS來說,從其產品技術和進入市場的角度來看,首先,在技術上,從封裝層面差別很大,門檻很高,這是sony挺進國內市場的資本。其次在渠道和市場上,索尼、三菱、巴可等擁有大屏顯示領域國內市場的完整布局,在一些應用中具有市場優勢,所以其小間距LED產品搭其他產品便車的方式進入,其運作成本并不會很高。
但是綜合來看,國內企業與SONY這樣的外資競爭,優勢還是很明顯,因為本土企業耕耘多年,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很成熟。而對于外資進駐最大的變數就是技術優勢,當然這也是索尼有機會切進小間距的原因。
那么現在你還認為“Micro LED真的是“海市蜃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