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環節的薄弱,導致不少企業在競爭過程中都有過仿冒他人產品、設計與專利等行為,也淡化了專利意識,專利的弱勢與專利意識的缺乏,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種情形,何時方休?
盛行的侵權之風
作為一款新品,剛推出就在市面上看到其他競爭對手仿冒產品出現,估計是眾多LED企業都有經歷過的問題,此次受訪的52家企業中,遭遇侵權占比如下圖:
企業遭遇侵權占比圖
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從此次受訪的企業來看,所有企業都表示有過產品、外觀以及專利等被仿冒和侵犯的歷史。其實這也是目前國內LED企業的一個生存現狀,要么自主開發技術,研發產品,要么仿冒他人產品。
其一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目前國內知識產品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國內不單只LED行業,各行各業皆是如此。這給仿冒、抄襲提供了大量的孔子可鉆。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也讓企業維權之路充滿艱辛,有時往往就算維權成功,高額的成本與不痛不癢的處罰,也會讓企業得不償失。
其二是LED行業入門門檻低,尤其是下游做外觀的企業,幾乎沒有入門門檻,再加上價格競爭激烈等,導致下游仿冒、抄襲之風尤為嚴重。雅江表示,一些不法分子,企圖規避法律,模仿品牌企業外觀相同或相似的產品,并使用或類似的外包裝裝璜、商標,達到魚目混珠的目的,對原創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其三是被侵權企業的放任態度。眾多的企業在遭遇侵權案件時,采取放任姑息的態度,在無形中助長了仿冒抄襲之風。
遭遇侵權采取法律強力打擊占比
從此次受訪的52家企業中,只有5家企業表示堅決采取法律途徑打擊仿冒企業,而更多的則是與其進行協商處理,甚至放任不管。
艱辛的維權之路
LED企業維權成功占比圖
面對專利被侵犯、產品被抄襲,企業也不是無動于衷,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從此次受訪情況來看,只有一家企業表示維權成功。大峽谷表示有,因大峽谷知名度與品牌價值較高,很容易被不法分子以冒牌或貼牌的方式生產,并以較低的價格入圍中標,用于一些工程項目中。一旦被發現,我們將留取證據,由法務進行協商解決。一般情況下,協商的結果都是對方停止侵權并賠償項目款的20%。
超過四成的企業表示有個別案例維權成功。羅姆尼表示,跟三雄極光的案子,專利委員會判定我們專利有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月底將會做最后判決。
近五成企業維權失敗或權衡利弊后放棄了維權行動。盛龍表示,在發現有疑似侵權產品后,曾向律師征詢意見,當時的結論是在法律程序上討回公道的成本較高,而且判斷是否屬于侵權或多或少包含有主觀成份,難以取證,勝訴的機會也不確定,權衡利弊后無奈選擇暫不行動。
正如康銘盛所說,對于大企業而言,有專門的法務部門來處理這一塊的事務,但對于一些中小企業, 他們可能專注于產品,專注于創新上,在維權方面的能力相對薄弱,加之知識產權取證相對困難,取證范圍廣,訴訟趕時間長等技術或程序上的制約,更多的企業選擇了聽之任之的態度。
結語
法律的不健全導致侵權之風盛行,也讓企業維權成本過高,反過來進一步助長侵權之風,國內LED行業目前已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亟待相關部門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