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公司已經完成了一項為期三年的測試,該測試使用LED燈將汽車檢查信息傳遞給工廠地面機器人,測試結果如下:經過不斷調整,包括使用紅外LED代替最初公布的可見光,系統表現非常出色。
Li-Fi使用發光二極管(LED)燈泡的光波傳輸數據,而不是Wi-Fi的無線電頻率來提供雙向數據傳輸。Li-Fi支持者表示,其主要優勢之一是開放更多的頻譜用于無線互聯網。
據悉,在無線互聯網中,無線電波的頻譜資源日趨緊張,飽和的無線電頻率經常導致信號沖突和接收不良。像寶馬這樣的工廠樓層內的Wi-Fi很容易受到干擾。使用光通信,完全不用擔心頻譜不夠用的問題,同時還能緩解全球無線頻譜資源短缺的現狀。
Li-Fi通過可見光工作,比如天花板LED燈具發出的可見光,或者通過紅外光(光譜中不可見的部分)工作。
兩年前,寶馬的合作伙伴弗勞恩霍夫海因里希赫茲研究所(Fraunhofer Heinrich Hertz Institute,簡稱“Fraunhofer HHI”)首次宣布在工廠進行地面試驗時,表示該系統將使用可見光。這種方法使光既能進行傳統照明,又能作為數據通道的新角色發揮作用。
然而,在這一過程中,該項目轉而開始部署紅外LED芯片,而不是可見光LED燈。
此前報道的Fraunhofer HHI與日本電信公司Sangikyo合作開發的一種新型戶外數據通信紅外Li-Fi產品。在寶馬的這項新試驗正好是對其應用的最好呼應。
這是Fraunhofer在兩年前宣布Li-Fi項目時提供的圖像,表明它將使用可見光。但是,寶馬的最新Li-Fi演示使用紅外LED。
無論是可見光還是紅外光,Li-Fi都可以滿足各種環境,包括住宅、商業以及BMW試驗中的工業場所。
寶馬與總部位于柏林的Fraunhofer HHI,以及總部位于慕尼黑的照明巨頭歐司朗(Osram),以及其他公司一起,為一個大約5×5米(約16×16英尺)的工廠車間安裝了一個單元,以便從事汽車車身制造的機器人能夠傳達檢查信息。
對Li-Fi系統的一個擔憂是需要光線和接收物體之間建立通訊,無論是機器人、筆記本電腦還是智能手機等。為了確保這一點,寶馬及其開發合作伙伴使用了多個光敏接收器,在機器人手臂上安裝了六個光敏接收器,并在機器人所在區域的安全屏障上安裝了八個光敏接收器。
這種多輸入多輸出(MIMO)體系結構是否是它們使用紅外LED芯片而不是天花板燈具的原因之一尚不清楚,但根據Fraunhofer項目協調員Volker Jungnickel的說法,MIMO拓撲結構確實起作用了。
“從本質上講,這解決了光無線鏈路的阻塞問題,”Jungnickel說。“該研究項目的目標是提高Li-Fi在生產環境中的技術就緒水平( 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Jungnickel說。“在測試中,我們第一次達到TRL 6(一共9個級別)。為了在整個工廠使用Li-Fi,需要達到TRL 9。這是寶馬等公司的最終目標。使用該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良好途徑。”
雖然該系統被用來將機器人的檢測圖像傳送給寶馬工程師——安全屏障上的8個光敏接收器與寶馬的中央數據服務器進行通信,但也可以向機器人發送制造指令。
寶馬尚未表明是否計劃繼續開發該技術。寶馬項目經理Gerhard Kleinpeter表示:“Li-Fi可以減輕密集的Wi-Fi頻譜負擔,并為工業物聯網提供不間斷的移動傳輸。”
寶馬試點項目被稱為“用于柔性汽車制造單元的光學無線網絡”(OWICELLS),并且是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資助的一項更廣泛的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推動工業中的無線通信。政府組織向OWICELLS提供了160萬歐元(186萬美元)。
當然,Fraunhofer并未將其Li-Fi限制為不可見光。例如,斯圖加特的一所高中正在使用原型Fraunhofer Li-Fi系統,在教室里使用天花板上的LED燈具向學生們的筆記本電腦傳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