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貿易戰火持續延燒,2018年以來美國已先后宣布2波加征關稅清單,在美國發布的第一批征稅清單中涉及LED產業主要是LED的上游芯片和背光,這幾項在中國LED行業整體出口金額中占比很低(約不超過5%),國內的幾家大型LED上游芯片廠如三安光電對美出口比例僅在2-3%之間,華燦光電和乾照光電等國內芯片廠商對美出口比例則少。

但在美國近日公布的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LED照明相關產品超過30項,占中國整體照明產品對美出口額的70%左右,約達80億美元,這些產品將從9月24號起加10%關稅,若雙方爭端遲遲未能平息,2019年1月1號起關稅將會調升至25%。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LED照明產品累計出口金額122億美元,約四分之一出口美國。涉及中國照明出口產品企業約1.78萬家。
中美貿易戰未歇,LED供需失衡恐擴大
中美貿易戰及新興市場匯率貶值影響,LED廠商出口至北美地區以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業務受到明顯波及,未來可能導致許多國外品牌廠減少對中國的代工訂單,尋求其他作為長期替代制造的備案,因此中國地區包括LED封裝和下游的照明等應用廠商皆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連帶導致上游的LED晶片需求量銳減。
盡管美國關稅調整影響全球LED照明產業格局,但短期內全球LED照明產品仍將集中在中國制造,最主要原因是中國LED產業已經形成成熟的供應鏈,短期內供應關系不會有太大改變。然而,部分美國照明品牌商已經向美國市場的經銷商發出漲價通知,反映關稅與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至于中國臺灣廠商,由于絕大部分在大陸都有設立制造工廠,因此多半會選擇將半成品運回中國臺灣組裝,再出口至北美,以降低關稅影響。長期而言,擁有全球布局的LED照明廠商,因為可以透過中國大陸以外的工廠直接出口來降低關稅沖擊,將會更具有競爭優勢,全球市占率有望提升。
2018年以來全球LED照明市場的成長動能平淡無力,從各區域經濟表現來看,除了美國經濟復蘇強勁,受到匯率及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不少新興經濟體均面臨衰退的負面壓力,包括印度、土耳其、阿根廷等地區均呈現市場震蕩的危機,中美貿易糾紛影響越演越烈,也減弱了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表現,在整體經濟混亂不明下,作為民生需求品的照明市場也呈現了終端拉貨疲弱的現象。
大陸LED照明業者透露,由于美國關稅增高的情勢已定,第4季LED終端照明市場需求拉貨反而恢復強勁,下游業者擔心25%關稅將持續墊高成本,近期終端市場急單涌現,也帶動LED中上游供應鏈訂單轉強。
不過2018年LED照明元件價格跌幅超出預期,全年跌幅至少達到20%~30%,在LED元件價格利潤稀釋下,跌幅超過2成對于業界已是嚴峻的考驗,同時,五金及原材料等價格上漲,照明成品制造也遭遇成本提高壓力,如今美國關稅范圍擴大更是雪上加霜,一旦2019年關稅提升至25%,屆時部分成本必將轉嫁至上游供應鏈,LED產業降價競爭恐將再度擴大。
業界認為,美國關稅增加之際正逢年底消費旺季,LED燈泡、燈管等標準化產品的短期影響層面應有限,由于替換照明屬于民生必需品,目前LED燈零售價甚至低于節能燈,預計短期內在品牌商與供應商各自讓利退一步下,基本市場需求將得以維持。但內嵌式LED及設計燈具產品的產品單價較高,2018年以來燈具品牌陸續調漲價格,未來在關稅提增下,LED封裝采購可能將轉移陣地,組裝產線也將優先考量已有認證的他國產線,或鄰近美國的墨西哥地區等。
近年來受到LED照明價格滑落,中國臺灣廠商陸續轉移照明生產重心,但相較于大陸廠商,中國臺灣廠商的成本約高10%~15%,若2019年起美國關稅增加至25%,將有利于訂單回流至臺廠,LED廠東貝也透露,由于五股廠曾規劃作為LED照明廠房,近來的確有不少美系廠商頻頻接觸,除了原有的大客戶外,原本在大陸進行加工出口的美商也考慮在年底前轉換產線的規劃。
美國LED照明訂單回流中國臺灣企業,或許可望帶來業績增加,但中美貿易對戰風險極大,難以預料何時將瞬間風云變色,若僅是短期訂單的挹注,對于中國臺灣LED企業營運調整轉型將難帶來具體助益,而產業秩序失調,可能將引發更多惡性競爭的后遺癥,也將為2019年產業前景增添詭譎難料的陰霾與變量。
美國“招數”不斷 中企該如何應對
近兩年,面對“價格戰”激烈,利潤空間不斷降低的國內LED市場,海外市場儼然成為“香餑餑”,吸引各大廠商不約而同走出國門,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據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統計數據顯示,美國依然作為我國LED照明產品出口頭號市場的地位不可動搖且遙遙領先;傳統的大戶北美和歐洲市場依舊處于重要地位。

由此可見,美國是中國LED產品出口最大的輸出市場,而本次美國對來自中國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中,LED照明相關產品超過30項,占中國整體照明產品對美出口額的70%左右,約達80億美元,必將會給中國LED照明的海外市場占有率帶來影響。
除了關稅的增加,本次貿易戰對人民幣的匯率也產生了沖擊。從往年LED顯示屏上市企業的業績報告可知,對于從事外貿業務,經營海外市場的LED企業而言,匯率問題都不是小問題,匯率波動會對企業的匯兌損益產生重大影響,劇烈的波動,甚至有可能讓一些風險承受能力低下的企業,陷入困境,這也直接加大了LED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難度。
2018年,美國不斷對中國LED行業“使招”。以侵犯專利權為由,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中國LED顯示屏企業、LED照明及電源企業等啟動“337調查”,被訴企業均是國內LED企業,面對本次調查,中國LED企業團結應戰,陸陸續續發布聲明和回應,表示將積極應對,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但與此同時,美國的這一次專利維護之舉,顯然加強了中國LED企業出口美國的嚴格把控,致使美國市場的開拓之路愈發艱難,讓重視海外市場的LED企業舉步維艱。
提高關稅將壓縮企業利潤,使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削弱競爭優勢。中國企業如何應對呢?
目前LED行業龍頭企業,基本完成海外的本地化,通過當地的子公司來進行市場活動,在貿易戰中能夠很好的把控風險,而一些對于一些外貿型LED企業來說,可以將出海口轉向其他新興市場。近年東南亞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承接中國低端產業轉移,經濟上升帶動自身需求提升,相比于美國市場而言,新興市場競爭較弱,更有利開拓市場。
從長遠來看,貿易戰也蘊含著一些積極因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讓中國LED企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市場的風云莫測,并全方位思考企業的長遠發展之道,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中國LED企業將會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萬丈光芒。
業內人士有話說
晶能光電首席執行官王敏博士認為,中美貿易戰對企業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晶能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受到的影響相應還比較小。還有美國出口只占一小部分,所以對晶能的影響不會太大。從對策來講,國內企業要擴大其他國家的出口,還有就是擴大內需,提高國內高端市場。王敏說,中國企業要具有國際競爭力,必須咬定核心技術不放松。
南昌中微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季華表示,中國照明產業優勢明顯,已經形成全球性產業集群,全球85%以上的LED照明產品均在中國生產和組裝。即使加收關稅,短期內美國也很難從其他地區找到替代產品。而美國LED芯片大部分是(外包)outsourcing或采購,它自己再去制造可能性不是那么大。如果增加稅收的,實際上把這些稅增加給它的消費者了。
安芯電子科技董事長汪良恩說:“半導體主要材料是高純度的單晶硅,單晶硅國內可以生產,不過單晶硅也是用多晶硅來生產的,半導體級的高純度多晶硅現在百分之百還依賴進口,我們主要從德國和日本進口。”
江西南昌的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軍林表示,“目前我們的短板還在基礎設備方面,另外原材料也受制于人。比如硅片,現在做集成電路都要大硅片,直徑大到一定程度的硅片我們國家還沒有,需要進口。基本上被卡脖子的就是核心裝備和核心原材料”。劉軍林認為,貿易戰讓我們認清我們的劣勢在哪里,從哪里去努力。只要科研人員和高科技企業都能有這樣的意識,一定可以把這個危機度過去。
可見,隨著中美貿易持續升溫,各相關企業也都在積極尋求相應對策。
貿易戰引爆逃離大陸潮?
貿易戰越演越烈,美國近期對大陸祭出新一波2000億美元關稅制裁,在陸企業面臨該不該撤出的抉擇。但有學者表示,只有部分企業會撤離大陸,有些可能會“趁火打劫”,藉此向政府爭取更多優惠待遇。
根據《BBC中文網》報導,有許多外企傳出將把部份業務撤出大陸,包含韓國海力士、日本三菱電機和東芝機械等;其中三菱電機已將其放電加工機和雷射加工機的生產線,從大陸移回日本。
報導指出,不少專家提出示警,稱受貿易戰影響,加上大陸近年人力成本上漲,全球龍頭企業恐加速撤離,但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英國校區主任劉芍佳教授指出,有些企業可能藉由貿易戰“趁火打劫”,雖然喊著要離開,但骨子里卻期望大陸政府給更多優惠待遇,是一種商業討價還價的策略。
《Marketwatch》報導,摩根大通跨資產策略師John Normand研究團隊發表報告則指出,美國總統川普仗著經濟與股市優勢,恐讓貿易戰緊張局勢進一步升溫。
中美貿易戰事件回顧
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美國貿易代表審查所謂的“中國貿易行為”。
2017年8月15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稱,若美方不顧事實采取舉動,中方將采取所有適當措施,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
2017年8月18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宣布,正式對中國發起“301調查”。
2017年8月21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調查發表談話時指出,美方無視世貿組織規則,對中方的指責是不客觀的。
2018年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232調查)報告,據此向特朗普總統提出建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等進口限制措施。
2018年3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決定將對所有來源的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全面征稅,稅率分別為25%和10%。
2018年3月9日,特朗普簽署命令,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征收25%和10%的關稅。
2018年3月22日,美國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宣布將有可能對從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
2018年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
2018年4月2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自2018年4月2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按照2017年統計,涉及美國對華約30億美元的出口。
2018年4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依據“301調查”結果公布擬加征關稅的中國商品清單,涉及每年從中國進口的價值約500億美元商品。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當天表示,建議對來自中國的1300種商品加征25%的關稅,主要涉及信息和通信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醫藥、機械等行業的產品。
2018年4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涉及2017年中國自美國進口金額約500億美元。
2018年4月5日,特朗普發表聲明說,已指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進行“301調查”,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額外1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是否合適。
2018年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年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
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對中興通訊實施制裁禁令,禁止所有美國企業在7年內與其開展任何業務往來。
2018年4月17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將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高粱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2018年5月3日-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美方代表團就共同關心的中美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2018年5月9日,中興通訊發布公告表示,受美國商務部激活拒絕令影響,公司主要經營活動已無法進行。
2018年5月19日,劉鶴在訪美期間接受訪問,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并停止互相加征關稅。
2018年5月22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了關于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公告,將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自2018年7月1日起實施。
2018年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就進口車輛對于國家安全的影響進行調查。
2018年6月2日-3日,劉鶴副總理帶領的中方團隊和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帶領的美方團隊,在釣魚臺國賓館進行了磋商。雙方就落實兩國在華盛頓的共識,在農業、能源等多個領域進行了良好溝通,取得了積極的、具體的進展,相關細節有待雙方最終確認。
2018年6月7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與中國中興通訊公司達成新和解協議。
2018年6月15日,美國公布了將加征25%關稅的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清單。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措施,同時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開始征求公眾意見。
2018年6月16日,國務院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農產品、汽車、水產品等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對其余商品加征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告。其中,汽車類商品從7月6日開始執行,美國進口車關稅漲至40%。
2018年7月6日,美國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2018年7月6日,中國將對原產于美國的545項約34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汽車類商品涉及28項。
2018年7月1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聲明,特朗普政府發布了一份針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增關稅的計劃,目標產品清單涉及服裝、電視零件和冰箱,加征的關稅約為10%。
2018年7月13日,中國商務部就美國7月10日的聲明發表觀點,指責美方污蔑中方在經貿往來中實行不公平做法,漠視中美經貿分歧。
2018年7月19日,美國就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展開“232調查”舉行公開聽證會,聽取利益相關方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是否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意見。
2018年8月3日,中方決定,將依法對原產于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5%不等的關稅。
2018年8月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將從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5%的關稅。
2018年8月8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8年8月23日12時01分起對價值16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征25%的關稅。
2018年9月18日,特朗普指示美國貿易代表(USTR)針對大約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額外關稅,關稅將于2018年9月24日生效,今年年底前為10%,2019年1月1日起將增至25%。同時,特朗普還稱,如果中國政府對美國農民和其它行業采取報復性行動,美國將“立即”對另外價值2,67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2018年9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或5%的關稅,自2018年9月24日12時01分起實施。如果美方執意進一步提高加征關稅稅率,中方將給予相應回應,有關事項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