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快要到了尾聲,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為您盤點今年以來A股(剔除2018年新上市個股)市值變化情況。
這一年里,高價股被集體消滅,接近400家公司個股被腰斬,而超9成個股跌幅超過10%;這一年里有公司股價跌幅接近90%,但同時在不同階段也有妖股橫行,帶領市場翻起一波小高潮;這一年里2000億市值以上的巨無霸企業在A股消失了4家,而30億以下市值公司現在已經突破千家;這一年里北京的上市公司總市值蒸發了3.09萬億元,而寧夏地區的市值縮水幅度最大;這一年里互聯網板塊中的樂視網(300104)崩盤而分眾傳媒(002027)接近腰斬,但同時休閑服務板塊卻有跑贏大盤。
接近400家個股腰斬9成個股跌幅逾10%
分板塊來看,今年各大證券板塊都有不同幅度的下跌,總市值蒸發了15.08萬億元。其中,深交所風險警示板下跌幅度最大,跌幅為55.63%,上交所主板的跌幅最小,為19.46%,各大板塊市值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統計后發現,年初至今股價跌幅超過50%的個股共有361只,占比達10.43%;跌幅在10%-50%的個股共有2611只,占比75.46%;跌幅在10%以內個股有226只,占比6.53%。
可以看到九成多的個股今年都在下跌,更嚇人的是四分之三的個股跌幅在10%以上,而不論是投資P2P還是購買結構化理財產品,大部分人的理財收益都在10%以下,今年股民日子不好過是實打實的。
上漲的一成個股里,僅一只股票漲幅在200%以上,這只股票是中石科技(300684),該公司2017年12月27日上市,收入主要來源于導熱材料,主要應用于智能終端、消費電子、通信、汽車電子、高端裝備制造、醫療電子等領域。
今年以來,個股漲跌幅分布情況如下所示:
最熊20股保千里虧損近90%
如同電影獎項評選中的金掃帚獎一樣,牛牛金融研究中心也選出了本年表現最差的20只個股,雖然大環境整體不好,但超越大盤及絕大部分個股的跌幅,讓投資者可說是恨得咬牙切齒了,20只個股名單列示如下:
中石科技超3倍漲幅領漲還有這些連板妖股
即使在今年這樣的極端行情下,也有個股勇敢的站出來,成為今年當之無愧的勇士,而這其中,中石科技以309.65%的漲幅領跑,其次為建新股份(300107)和衛寧健康(300253),漲幅分別為95.45%和88.97%,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除去這些公司外,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為您整理了今年以來連續漲停天數超過8天的個股,這些妖股盤點如下:
可以看到,16只連續漲停天數超8天的個股中,今年以來上漲的個股僅7只,占比不大50%,這說明超跌股的炒作在今年規避風險的情緒中成為主流。
2000億以上巨無霸減少4家30億市值以下公司突破千家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對今年以來公司(剔除2018年新上市個股)市值的變化情況進行統計后發現,年初并未出現10億市值以下的公司,而伴隨著二級市場的持續下挫,大量袖珍個股出現,10億元市值以下個股現在有2只,包括首例因為股價低于每股面值而被退市的中弘股份,而10-30億市值公司從年初的432家增長至1080家,突破千家,增幅高達150%。
與此對應的是大市值個股的集體消沉,2000-10000億市值公司從年初的26家減少至22家,這其中有退步者,包括平安銀行、順豐控股(002352)、新華保險(601336)、中國交建(601800)和光大銀行,而新進者是恒瑞醫藥(600276),從年初的1934.35億元增長至年底的2172.43億元,1000-2000億市值公司則從年初的50家減少至29家,幾乎腰斬,而500-1000億市值公司則從年初的90家減少至僅68家,100-500億市值公司從年初的967家減少至628家,消失了339家,降幅為35.06%。
高價股集體消失A股成低價股集中營
從公司收盤價來看,年初時并沒有公司股價低于1元,也就是低于每股面值,而到了年末卻有中弘股份、金亞科技(300028)、ST海潤3只個股低于1元,其中中弘股份也是首例因為連續二十個交易日低于股票面值而被退市,金亞科技因為欺詐發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后移送公安機關,深交所已啟動強制退市機制,ST海潤仍處于暫停上市過程中。
2-5元個股從年初時的262家增加至826家,增加了564家,增幅高達215.27%,5-10元個股也從年初的1141家增長至1264家,增加了123家,增幅為10.78%。價位較高個股減少明顯,10-20元個股從年初的1227家減少至906家,消失了321家,降幅為26.16%,20-50元個股從年初的741家減少至386家,減少了355家,降幅為47.91%,50-100元個股從年初的78家減少至43家,減少了35家,降幅為44.87%,而100元以上個股則從年初的11家減少至僅3家,這3家公司分別是股王茅臺、吉比特(603444)和長春高新(000661),具體如下所示:
北京市值蒸發3.09萬億寧夏縮水幅度最大
各省份來看,截止12月11日,上市公司市值規模最大的是北京,市值規模高達15.20萬億,排名第二的是廣東省,總市值為8.34萬億元,其次為上海市,市值合計4.59萬億元。考慮到市值變化,2018年并無市值上漲的省份及地區,北京的上市公司市值縮水規模最大,全年共減少了3.09萬億,廣東上市公司市值縮水達2.72萬億,排名第2,浙江上市公司縮水1.42萬億,排名第三,具體如下圖所示:
如果考慮縮水幅度,寧夏地區上市公司總市值縮水幅度高達46.75%,接近腰斬,這主要是當地總共只有13家上市公司,而頭部企業中的嘉澤新能(601619)、商贏環球(600146)、新日恒力(600165)等跌幅慘重,甘肅和海南則分別以43.73%和39.20%的縮水幅度排名次之,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廣東以568家上市公司數量傲視群雄,而浙江省則以415家上市公司排名第二,江蘇省以380家上市公司數量排名第三,如果將各省市的GDP和上市公司市值比率定義為證券化率,可以對不同地域的證券化水平進行排名,統計后發現,坐席基本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相關,不同省份和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證券化率如下圖所示:
北京的證券化率高達542.86%,位居第一,這其中主要是因為中農工建等大型銀行總部均在北京,而兩桶油、中國建筑(601668)、中國人壽(601628)、中國神華(601088)、中國中車(601766)等巨無霸也在京都,2000億級別以上的上市公司在北京共有13家;上海證券化率排名第二,證券化率為152.36%,2000億市值以上的上市公司從大到小依次為交通銀行、浦發銀行、上汽集團(600104)和中國太保(601601);廣東的證券化率為92.74%,排名第三。
互聯網板塊跌幅最大休閑服務、金融等表現強于大盤
從行業情況來看,截止12月11日,市值規模最大的行業(行業1級)仍然是大金融,總市值高達13.38萬億,占比為27.43%,排名第二的是化石能源行業,總市值規模為3.35萬億元,占比為6.86%,排名第三的是醫藥生物行業,市值為3.09萬億元,占比為6.34%。不同行業的市值分布情況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行業1級分類下各行業市值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跌幅最大的為互聯網行業,跌幅高達36.52%。其中的龍頭企業分眾傳媒市值從年初的1722.20億元下跌至864.53億元,跌幅超過50%,創業板一哥樂視網更是從611.58億元跌至僅104.52億元,投資者損傷慘重;跌幅第二的是有色金屬行業,跌幅為35.95%,其中洛陽鉬業(603993)從1498.79億元跌至857.49億元,中國鋁業(601600)則從1205.72億元跌至僅535.05億元,跌幅過半,紫金礦業(601899)、天齊鋰業(002466),贛鋒鋰業(002460)等各細分行業龍頭也是跌幅慘重;跌幅排名第三的是電子設備行業,平均跌幅為35.55%,其中OLED龍頭京東方從年初的1993.95億元下跌至946.52億元,跌幅達52.53%,半導體龍頭三安光電(600703)則從1032.66億元降至585.66億元,跌幅約半。盡管如此,今年仍然存在一些表現強于大盤(年初至今跌幅24.81%)的行業,如休閑、生活及專業服務、化石能源、金融等。
將行業進一步細化后,牛牛金融研究中心得到A股市場上總市值規模排行前20的行業如下所示:
2018年已經快要走完,這一年里,大部分投資者虧損慘重,這其中有太多的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和反思,A股不該總是被詬病為融資場所,更重要的是它要成長為投融資市場。在保障公司通過A股融資發展的同時,如何加強投資者教育,如何規范監管邊界,讓投資者能從A股穩定獲益,這些問題希望在2019年能有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