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中國證監會深圳證監局(以下簡稱“深圳證監局”)下發《市場禁入決定書》,對原四川分時廣告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分時傳媒”)實際控制人何吉倫采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原分時傳媒股東周昌文、原分時傳媒股東朱賢洲分別采取3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經查,2014年至2016年,分時傳媒通過虛構廣告業務收入、跨期確認廣告業務收入等方式,共虛增營業收入約6178.70萬元,虛增利潤約6047.25萬元。
此前,在2014年4月,深圳市聯建光電(300269)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建光電”,300269.SZ)以8.6億元價格將分時傳媒收入麾下。彼時,分時傳媒相關股東作出業績承諾,即2013年~2017年的扣非凈利潤不低于8700萬元、1億元、1.13億元、1.22億元和1.28億元。
不過,上述業績承諾并未完成兌現,截至2017年年底,分時傳媒只完成了78.74%的凈利潤。而這也被認為是分時傳媒虛增收入的主要原因。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聯系聯建光電方面采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對賭期間虛增收入
深圳證監局認為,分時傳媒在業績承諾期內,通過將未全部實際執行的合同確認營業收入、跨期確認營業收入等方式,累計虛增營業收入6178.70萬元,虛增利潤6047.25萬元,數額巨大,且直接導致聯建光電連續多年定期報告信息披露違法。
據悉,2014年,聯建光電斥資8.6億元完成對分時傳媒100%股權的收購,這也是聯建光電近些年中,單筆最大規模的并購。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9月,藍色光標(300058)曾想要收購分時傳媒,打算以6.6億元收購其100%的股權。按照協議,分時傳媒相關股東需要對2012年~2014年這3個年度進行業績承諾。因為考慮到交易進度耗時較長,并購可能推遲至2013年初,因此藍色光標要求分時傳媒的利潤承諾延后1年至2015年。但后來兩者不歡而散,收購未能成行。
此后的2014年,分時傳媒和聯建光電聯姻,當時分時傳媒相關股東作出業績承諾,2013年~2017年的扣非凈利潤不低于8700萬元、1億元、1.13億元、1.22億元和1.28億元。
但分時傳媒僅在2013年完成了業績承諾,此后4年業績均“爽約”,原本需要完成的累計凈利潤為5.5億元,實際上只完成了4.33億元,差額為1.17億元。
在此背景下,分時傳媒在2014年8月~2016年11月,先后多次通過虛構廣告業務收入、跨期確認廣告業務收入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約6178.70萬元,虛增利潤約6047.25萬元。
中山大學金融學系教授柳建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虛增業績通常是因為企業業績不能滿足承諾會去做的,直接可能導致商譽減值,股價崩盤。
由于分時傳媒未能完成承諾,導致聯建光電大幅商譽減值。截至2017年年末,由分時傳媒造成的商譽減值準備為2.67億元。
而沒有完成業績是需要補償的,分時傳媒的原控股股東、實控人何吉倫是主要的業績補償人。截至2017年末,何吉倫需補償聯建光電1.42億元。
然而,何吉倫所持股份幾乎全部質押。為了業績補償,聯建光電將何吉倫告上法庭,將其所持股票進行保全凍結。聯建光電稱要出讓何吉倫所持有的全部聯建光電股份(600184)(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12.55%)給廣東南方新視界傳媒科技有限公司。
此外,分時傳媒因為業績造假也讓中小股東和散戶蒙受巨大損失。據本報記者統計,受立案調查及其他事項影響,聯建光電市值由2017年12月初的超百億元,已縮水至如今的33億元,相比于此前接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時的市值縮水了70多億元。截至目前,該公司的股價也受之影響已跌至5.5元/股左右。
“買買買”式轉型
事實上,除了分時傳媒外,聯建光電還與多家公司有過業績對賭。
公開信息顯示,聯建光電主業為LED顯示屏制造,于2011年上市,上市兩年后業績乏力,開始轉型采用業績對賭的形式進行大規模并購。
2014年至2017年間,聯建光電先是于2014年耗資8.6億元完成對分時傳媒的收購,2015年又分別以4.6億元、4.89億元、7668萬元的價格收購友拓公關100%股權、易事達100%股權、精準分眾28.4%股權。到了2016年,又以8億元、3.64億元、4.96億元、3億元的價格將深圳力瑪88.88%股權、華翰文化100%股權、勵唐營銷100%股權、遠洋傳媒100%股權收入囊中,溢價率分別高達1245.93%、1086.03%、733.53%、982.49%。除此之外,聯建光電還對精準分眾、西藏泊視、上海成光、愛普新媒等企業進行了并購。
聯建光電方面表示,目前其已經形成以設備制造和營銷服務為雙引擎的發展模式。
本報記者獲悉,在聯建光電轉型背后,上述收購期間發生業績對賭的企業達十家以上。
據達信證券截至2017年10月底的統計數據,聯建光電在2013年至2020年期間每年面臨0.87億元到5.51億元不等的業績承諾。
而激進的并購擴張后,聯建光電旗下諸多公司都沒完成對賭業績。2017年年報顯示,包含分時傳媒在內,該公司共計7家收購標的不同程度地未完成業績承諾,同時,聯建光電在2017年也對6家子公司的商譽進行了5.58億元的減值處理,應收賬款壞賬準備1.67億元,合計7.25億元,占當期利潤總額的507%。
2018年,聯建光電尚有11家子公司處于業績承諾期,再度面臨著約4.57億元的業績承諾,截至聯建光電2018年三季度財報,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9.2億元,同比增長3.59%,凈利潤為1.92億元,同比下降44.51%。這一利潤水平與諸子公司的業績承諾相差甚遠。
2018年8月初,聯建光電控股股東劉虎軍在接待中信建投(601066)調研時曾表示,自己也在反省。前些年,公司根據未來發展戰略,進行了一系列的“買買買”,而且都是采用業績對賭的單一模式進行,這種并購模式確實帶來了一些風險。但劉虎軍認為,困難沒有外面傳言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