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伴隨Mini/Micro LED日趨成熟,與之相關的定義、技術路線或即將引發的行業變革等問題,引起了無數的討論,甚至是面紅耳赤的爭辯。
歷史長河證實,有些問題,時間會給出答案,有些問題,科學才能給出正解。十九世紀法國作家、“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表示,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NO.1 怎么定義Mini/Micro LED?
這個問題還沒有唯一答案,每家企業都有獨特的看法,頭部企業更是將其“個性化的解讀”付出于每一款產品中。
現階段較為通行的定義是從LED芯片尺寸出發,即Mini LED芯片尺寸為50-200微米,Micro LED芯片尺寸小于50微米。此外,LED產業鏈存在一個共識,即P2.5以下的顯示器定義為小間距,P0.5則進入Micro LED,Mini LED介于二者之間。
在高工新型顯示全國巡回期間,晶臺股份董事長龔文就此發表觀點時表示,LED產業鏈企業通常基于所處的行業去定義Mini/Micro LED,這是自說自話,這個定義更應該從終端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對此,鴻利顯示總經理陳永銘也認為,“Mini/Micro LED要從應用終端去定義。”
國星光電RGB事業部技術總監秦快有不同看法,他說到,國星光電傾向于從應用的市場去定義Mini LED,從P1.0-0.1均為Mini LED的應用范疇。晶臺股份技術總監邵鵬睿則認為,從狹義概念來看,P1.0-0.3為Mini LED,P0.3以下為Micro LED。
與上述觀點不同的定義還有很多。對Mini/Micro LED定義爭議背后,一方面是尚未有具備絕對公信力的平臺去定義Mini/Micro LED,另一方面間接凸顯了LED產業鏈企業對Mini/Micro LED的投入熱情高漲,以及對未來顯示技術持續不斷的追求。
NO.2 正裝VS倒裝
當點間距越往下發展,倒裝具備絕對優勢是普遍共識。多位LED產業鏈人士對高工新型顯示表示,倒裝全面取代正裝只是時間問題。
相較于正裝芯片,倒裝芯片散熱優異、出光效率高、可靠性高,適用于高功率產品。同時,倒裝減少了包含焊線等環節,生產效率更高,且突破了正裝點間距的極限。華燦光電副總裁李鵬介紹稱,“從芯片的角度來看,小間距采用的是正裝芯片,到了Mini RGB采用的是倒裝芯片,Micro LED則為倒裝芯片加垂直結構芯片?!?/p>
兆馳節能總裁全勁松表示,“當間距發展到P0.6的時候,正裝已經做不了了”。國星光電RGB事業部技術總監秦快也表示,當間距越往下走的時候,只能用倒裝芯片。
晶臺股份技術總監邵鵬睿認為,在P0.9以上的Mini LED量產中,全倒裝方案相較于全正裝方案生命周期更長。此外,希達電子副總經理汪洋指出,COB集成封裝在倒裝Mini LED和倒裝Micro LED方面是實現超高密度顯示的唯一路徑。
當然,倒裝與正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二者各有優勢。現階段,正裝工藝成熟,成本可控,而倒裝芯片由于沒有大規模使用,且工藝仍在持續完善中,成本相對較高。邵鵬睿也指出,“從市場成本方面考慮,全倒裝方案大規模量產進度會延緩。”
NO.3 SMD、IMD、COB哪條技術路線更好?
SMD由于已接近小間距的極限,在Mini LED中應用較少。IMD、COB是現階段Mini LED主流的封裝技術。
整體來看,IMD和COB各有優勢與不足,均處在不斷完善階段。其中IMD被認為是一項過渡類型的封裝技術,原因在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SMD存在的包含虛焊、防護、維修、毛毛蟲等問題;COB則被指存在難維修、拼縫明顯、一致性差及成本高等問題。基于此,主推IMD或COB的封裝企業均據此推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國星光電RGB事業部技術總監秦快認為,IMD是Mini LED顯示最快產業化的方案。晶臺股份技術總監邵鵬睿則認為,以IMD為代表的Mini LED顯示成本難以逾越。雷曼光電技術總監屠孟龍表示,COB更具成本優勢,且穩定性好,可實現點間距往下發展。
希達電子深圳分公司總經理李海峰指出,技術路線的選擇主要基于各自的立場,并非純粹的技術導向,而在這個過程中,頭部企業的選擇往往左右市場的走向。秦快坦言,每項技術各有長短,關鍵取決于對終端市場的滿足。
NO.4 Mini/Micro LED和OLED誰走得更遠?
像LCD形成絕對市場份額的時代定是一去不復返。Mini/Micro LED和OLED將在各自的應用領域持續發展,在重疊的應用領域,關鍵在于誰更快占據成本優勢。
不過,高工新型顯示認為,OLED只是“豪門盛宴”,Mini/Micro LED才是“全民狂歡”(點擊直通原文)。
OLED投資門檻高,一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投資在400億元左右,且關鍵材料和設備主要依賴進口,目前全球能實現OLED量產的企業僅在10家左右。此外,晶臺股份董事長龔文指出,作為有機物,OLED存在天然弊端。OLED存在的壽命短、燒屏等問題也是面板廠商們在不斷改進的方向。
相對而言,Mini/Micro LED在國內成熟的LED產業鏈下入局門檻較低。據高工新型顯示統計,2019年發生了的11起Mini/Micro LED相關的投資大事件中,累計投資額在500億元左右。
現階段,Mini/Micro LED和OLED都在攻破成本及規模化量產問題。作為OLED應用市場的有力補充,包含京東方、TCL華星等面板廠也在積極布局Mini/Micro LED。
NO.5 Mini/Micro LED時代,產業鏈怎么變?
在高工新型顯示全國巡回期間,多家LED產業鏈企業均表示,進入Mini/Micro LED時代,產業鏈一定會發生改變。其中LED封裝、LED顯示屏企業存在被邊緣化可能,而LED芯片企業似乎“高枕無憂”。
易事達研發部經理楊璨源認為,從Mini LED到Micro LED,產業的發展將呈現“大結合”趨勢,芯片、封裝、應用不再獨立存在。而當封裝企業開始以模組出貨的時候,顯示屏企業的參與度或將大大降低。光祥科技副總經理熊劍也表示,Micro LED將重塑行業,顯示屏企業岌岌可危。
一家LED封裝龍頭企業代表則認為,存在芯片企業與顯示屏企業攜手“排擠”LED封裝企業的可能。
對此,雷曼光電技術總監屠孟龍表示,要么封裝企業向下發展,要么顯示屏企業向上發展。不過,晶臺股份董事長龔文有不同看法,晶臺股份不會去擴展顯示屏業務。他表示,術業有專攻,除了技術問題還有市場問題,“下游除了技術承接外,還扮演了一個分銷的角色?!闭遵Y節能總裁全勁松也表示,公司沒有這個(向下游發展)想法。
事實上,進入Mini/Micro LED時代,LED產業鏈企業幾乎“人人自?!???此品€居高位的芯片企業,一邊需應對通用產品價格持續下滑的困局,另一邊又需加速轉向Mini/Micro LED,以提升競爭力。當然,在Mini/Micro LED之外,LED顯示屏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還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