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之大超乎想象,疫情這只“蝴蝶”扇動翅膀,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動。
時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持續蔓延一個半月,給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經濟暫時蒙上了一層陰影,大部分企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照明作為一個涵蓋燈具制造、工程、設計、施工的領域,面對疫情,政府會出臺哪些幫扶政策?照明企業自身又有哪些應對策略,化被動為主動,逆行而上?
阿拉丁新聞中心在以“從疫情窺見新機遇與應對之策”為主題的問卷調查中,通過調查496家企業,以及采訪了28位照明行業大咖,以期通過大數據窺見不同企業的應對之策和發展機遇。
政府出臺政策 對沖疫情影響
“支持中小企業最有效的辦法,一是減稅降負、讓利于民,同時在稅費征繳等環節‘手稍微松一松’,放水養魚;二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抓緊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的差別性降息等政策。”此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這樣說到。通過阿拉丁新聞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照明企業均表示當地政府已經陸續出臺系列政策,降低企業的運營風險。
圖一:當地政府出臺的政策
同時,“允許企業在保障安全前提下自行決定復工時間。”成為了照明企業最大的訴求。
“企業階段性免征企業增值稅及附加、降低企業增值稅、所得稅等稅率、階段性減免社保費、允許企業實行階段性靈活薪酬方式、提供穩崗補貼、幫助企業招工、提供房租、水電費等補貼、對現有貸款展期、提供貸款貼息、提供中長期貸款、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如期履行國際貿易合同給予幫助、對受疫情影響無法如期履行國內交易合同給與幫助、幫助企業調配口罩酒精等復工所需防疫物品、加強對企業疫情防控指導,明確疫情防控標準和實施細則、幫助企業協調原輔材料和產品發貨等運輸問題”也成為了照明企業比較關注的訴求。
信心是市場的重要基礎。當前各行各業的企業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照明企業也不例外。政府需要通過一系列政策切實幫扶企業,在宏觀層面釋放利好消息,盡快恢復市場信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要統籌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國務院各部委出臺了財政、金融、社保等一系列政策,真金白銀給企業減負。2月以來,全國各地政策也在逐步發力。以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佛山、重慶、福州等為首的城市陸續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應對肺炎疫情沖擊,渡過難關。
企業自救,挑戰疫情背后的機遇
陳春花說:“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面對疫情的沖擊,照明企業自身又該如何應對?
對于此次疫情的影響,不少企業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減少開支,止損。在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在尚未完全恢復復工之前,超過64%的企業在疫情期間采取了線上辦公的形式。13.51%的企業還選擇了加強成本管理、減少支出,同時有將近20%的企業選擇了清理庫存儲備。當然也有17.91%的照明企業選擇了佛系的觀望措施。
圖二:照明企業現階段減少損失采取的措施
另一方面,也從經營戰略上作調整,增加營收。調查顯示,有35.14%的照明企業表示未來將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21.96%的企業表示調整公司戰略、拓展線上業務;13.85%的企業選擇了“提高企業數字化經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亦有不少企業提及“共贏共享、加強外部合作;調整業務結構,多元化經營;進行股份制改革,激勵員工、提高積極性;推出智能制造,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以一種更積極向上的方式抗擊疫情,實施自救。
圖三:照明企業為未來增加營收采取的應對措施
挑戰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眼下擺在面前的各種現實困難。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每次危機背后都會帶來巨大的變革,也給商業帶來改變的契機。此次疫情中,諸多照明企業在看到挑戰的同時,也敏銳地關注到了市場的積極變化和產業的快速更迭。各大照明企業如三安推出UVC,國星光電布局健康照明Mini LED、Micro LED等細分領域,雪萊特等企業迅速推出殺菌燈、加強紫外消毒燈研發生產,洲明科技、名家匯、華體照明推出智慧路燈為疫情防控保駕護航,利亞德、比亞迪等企業生產口罩供市場所用。雷士、西頓等照明推出線上系列照明知識講座活動。此次疫情,一定也會帶來一些影響深遠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疫期間,許多LED及照明相關廠商先后馳援湖北、武漢,昕諾飛、歐普照明、雷士照明、廣源明、上海三思、三雄極光、國星光電、三安光電、名家匯、華體科技、豪爾賽、光亞集團等照明企業紛紛捐款捐物,第一時間將醫用器材、紫外燈具及其他照明燈具、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手套等多種物資運送到最需要的疫情嚴重地區。讓我們看到了照明企業國難當頭的社會責任感和配置資源的強大能力。
如今,隨著時間的推進,國內疫情防控的情況逐漸好轉,人們的信心也在逐步恢復,但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在等待著我們。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同時復工復產仍是當務之急。面對一時的困難,照明企業都要有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一方面保證企業正常運轉,另一方面做好規劃措施準備,為日后恢復正常工作運營鋪墊。畢竟,寒冬終將過去,春天總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