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 為皖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市區距南京市直線距離約50千米,屬于南京都市圈內伙伴城市。1982年11月25日,改滁縣為地轄縣級滁州市。1992年12月20日,撤銷縣級滁州市及滁縣地區,改設省轄地級滁州市,在原滁縣,滁州市行政區域中的市區部分改設瑯琊區和以郊區為主的南譙區2個縣級市轄區,市區人口49萬。行政區域總面積1398.7平方公里, 其中,建成區近13.5平方公里,主要為瑯琊區行政區域,瑯琊區總面積125.9平方公里。其余為南譙區行政區域,并包圍瑯琊區。
1 滁州市路燈發展狀況
1.1 路燈使用及發展發展狀況
一九九二年地改市以來,滁州市的路燈業發展較快,隨著城市道路的拓展和延伸,路燈照明區域在不斷的擴大,燈盞數在不斷增加,亮化美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據不完全統計,照明區域擴大了三倍,燈盞數由原來的1145盞增加到現在的16165多盞,年平均遞增19.5%,為城市的亮化美化增添了色彩。在管理上,也由以前單純靠人為因素控制的傳統方式逐步變為無線路燈監控系統操作,于1999年3月開始運行,確保了路燈亮燈率在97%以上。截止2005年12月31日經統計滁州市已有路燈6986組,共計15298盞,路燈無線三遙監控點46處,路燈控制柜108臺,路燈電表222塊,路燈專用變壓器20臺,地埋線長度190.273千米,線路總長度279.399千米,總功率2433.56千瓦。
滁州市路燈的種類及數量見表1。
主要有三種類型:高壓鈉燈、金鹵燈和節能燈,其中以高壓鈉燈為主,占到總數的82%,金鹵燈占5%,節能燈占13%。
1.2 滁州市在路燈照明節能方面所做工作
除了部分采用節能燈外,還在控制路燈的開關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滁州市路燈管理處自籌資金與電子工業部第五十研究所合作研制開發了滁州市路燈無線監控系統。采用光控與時控相結合的控制方案自動控制城市全夜燈、半夜燈和飾燈的開/關,能根據當天的實際光照及時開關燈,并對故障采用終端主動報警,調度端即時語音報警并存儲的方法。不僅節省了人力也節約了電力,同時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對于人民廣場和南湖公園這兩個滁州市民較為集中的活動休閑場所,采取的是在法定節假日期間才將所有的景觀照明燈開啟,而在平時只是提供普通的功能性照明。
2 滁州市光環境監測
2.1 監測方法及過程
首先對市區范圍內的建成區進行測量點的布設。目前已有的室外照明測量方法僅僅是針對道路、廣場以及體育場這些具體的室外場所,而就更大范圍的城市區域室外照明還沒有規定具體的測量方法[1][2]。因此參考已有的區域大氣和噪聲的測量方法再結合光環境自身的特點,采取了網格布點的方法。根據滁州市建成區的面積將網格大小設定為400 m400m,共布設測量點116個。
第二步工作就是按布設的測量點進行光照度測量,選用測量儀器為數位式照度計TES-1332A,每個點的測量數據包括地面水平照度和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距地面1.5米處的垂直面照度。具體測量地點的選擇原則:① 不在路燈正下方測量,避免道路路燈直接照射產生的影響;② 選擇較為空曠,光照相對均勻,沒有建筑物、樹木等物體遮擋的地方測量;③在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等場所中測量時,選擇兩個路燈中間的地方。由于滁州市晚上十點半以后會關閉一些路燈,采取半夜燈的照明方式,所以測量的時間定為晚上八點到十點半之間。2007年4月下旬完成了此次調查工作。 [NT:PAGE]
2.2 監測結果
將監測結果分區域統計總結如表2。
從光照度測量的數據統計中得出水平面照度最大值為36.6勒克司,最小值為0.0勒克司,垂直面平均照度最大值為21.2勒克司,最小值為0.0勒克司,水平面和垂直面照度的最大值位于同一測量點火車站,水平面和垂直面照度的最小值也位于同一測量點瑯琊山自然風景區。總體看來水平面照度水平與垂直面照度水平基本一致。
2.3 分區總結分析
市區按行政區域分為北門、西門、南門、東門、揚子、瑯琊、清流七個街道辦事處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八個行政區域。其中老城區主要包括北門、西門、南門和東門四個街道辦事處。
(1)北門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滁州市區的北部,是老城區的一部分,主要以居民區為主且仍有部分歷史較久的老居民區,街道較窄。一些近十年內建造的較新的住宅小區也大多為拆遷后建成的。沒有大型的工廠和較大規模的商業區,一些中小型商店主要沿南譙北路和東、西大街這兩條主干道沿街分布。所以北門辦事處的夜晚光照水平總體偏低。晚上給人感覺偏暗,照明設備較老,容易產生眩光,公共活動區域及住宅小區的照明水平有待提高。
(2)東門街道辦事處片區范圍較小,位于老城區的東部,該區域經濟較為落后,發展緩慢,建筑多為普通的磚瓦房,大多為居民自家建造的,沒有經過統一的規劃且年代較長,可以算是滁州市的貧民區。區域內沒有大型的工廠、企業,整體光照度偏暗。一些小街小巷道會出現無路燈照明的情況,對夜晚行人的安全帶來隱患。
(3)西門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老城區的中部,原是老城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但隨著新滁城向東南部的發展及市政府的遷移,這里的發展速度逐漸減慢。有近一半面積的居住區仍是磚瓦結構的老居民區,住宅小區的規模也都較小。該區域中有省級中學一所,市級醫院三家。夜晚照明亮度適中,老居民區中的小巷道也都安裝了路燈,但這些路燈較為簡易,會產生眩光。
(4)南門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老城區的南部,區域范圍較前三個街道辦事處大。以南湖公園為界,南湖以北為原老城區的行政辦公區,南湖以南主要為商業區。而南門辦事處的西部主要為原老城區的工業區,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發展,一些工廠企業有的破產倒閉,有的遷出到其它地區。總體看來,南門辦事處的西部正逐漸向居住區過渡。該區域總體亮度適中,但老的工業居住混合區的夜晚照明情況較暗。
(5)瑯琊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整個滁州市區的中部,東面設有火車站和汽車站,為滁州市的交通運輸中心,由火車站沿瑯琊大道一路向西可通到瑯琊山自然風景區。中部沿天長東路兩側為商業區,是市區的繁華地段,中西部為教育、行政區,有學校8所。區域平均光照度為2.4勒克司,是夜晚市區較為明亮的區域。
(6)清流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滁州市區的中南部,區域范圍較大。京滬鐵路以東主要有化肥廠、市羽絨總廠、塑料集團總公司和制藥總廠幾家企業,但基礎建設條件較差,發展緩慢。其中部主要為政府行政辦公區和住宅小區,這塊區域的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較好。
(7)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市區的南部,現在主要分為行政辦公區、教育園區和工業區三大塊,已有一些工廠、企業處于正式生產運營中,還有一些正在建設中。未來滁州市區的發展就是由經濟開發區繼續向南發展,這里的發展潛力還很大。
(8)揚子街道辦事處片區位于市區東部,主要是由揚子汽車制造公司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處于市區與郊區的交界處,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居住區零散分布,當地少數居民以自家小規模制造磚瓦為生,大多仍以農業為生。夜晚光環境比較黑暗。
2.4 結果總體分析
總體看來滁州市區光照度水平偏低且光照分布不均勻。西門、南門、瑯琊和清流四個街道辦事處的夜晚總體照明水平較高。這四個區域主要位于市區的中部,經濟水平較高且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商業、交通和旅游業都集中于此,是城市的中心地帶。相對而言,北門、東門和揚子三個街道辦事處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較差。而經濟技術開發區雖有部分企業入駐,但仍有一些區域還未經開發且一些道路還在修建中,所以目前除會峰路沿街兩側區域的夜晚照明水平較高外,經濟技術開發區夜晚的總體光環境水平仍然較低。
可以看出,滁州市的區域照明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與所處城市區域位置有關。商業區和行政區的照明水平較高,較新的住宅小區比舊的住宅小區照明水平高。例如,位于老城區北部的北湖新村和位于市中心地帶的世紀商業園,這兩個住宅小區都建于九十年代末期,但由于所處區域位置的不同,北湖新村的平均照度為0.3勒克司,而世紀商業園的平均照度為1.1勒克司。再如,銀花小區和盛世華庭這兩個住宅小區位于同一區域,銀花小區是九十年代建成的,而盛世華庭是近兩年才建成的,銀花小區的平均照度為0.4勒克司,盛世華庭的平均照度為0.6勒克司。
3滁州市光環境問題及原因
3.1 市區公共照明存在問題及原因
滁州市公共照明包括道路、廣場、公園照明。廣場照明情況居民較為滿意,南湖公園的照明情況也不錯,但在其路口處設置的高桿燈由于照明高度較高,亮度較大,給沿街住戶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路燈管理處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將熄燈時間提早到九點半。在道路照明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1) 滁州市路燈規劃簡單,布局不到位,時常出現應急措施。近五成以上路燈線路與供電線路、郵電線路、有線電視信號線路帶縱橫交錯,地下鋪設的路燈管線經常因一些破路工程開挖而遭破壞,給路燈管理和維護帶來了難度,也給國家財政造成了一定損失、浪費。
(2)老城區一些主干道的路燈樣式較為陳舊,大多是燈型簡單的單臂燈,路燈高度也較低,甚至一些路燈直接由路邊的水泥電線桿為燈桿直接架設而成。
(3) 由于市中心和老城區主干道的行道樹種主要是法國梧桐,且樹齡較大,樹木枝葉生長茂盛,部分遮擋了路燈光線,影響了道路的正常照明,尤其是對非機動車道的行車安全造成較大影響。
(4) 出于經濟因素的考慮,居民區中的小巷道大多使用的照明燈具為成本較低的馬路彎燈,會產生很強的眩光,且一般距離居民居住的樓房較近,會對一些住戶的生活造成影響。
(5)一些較偏僻的小巷道仍有未安裝路燈的情況,給夜晚出行人的安全帶來了隱患。[NT:PAGE]
3.2 居住區光環境存在問題及原因
滁州市居住區總體看來室外光照度水平較低,區域光環境較暗,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1) 老城區中時間較長的住宅區之間沒有圍墻或是欄桿將其間隔開來,且多為磚瓦結構的低層建筑。夜晚的室外照明主要是靠小街道和小巷道邊的路燈提供的,雖然提供了所需的照明亮度,但照明質量較差容易產生眩光。
(2) 目前大部分住宅小區內的路燈安裝都是由房地產商自行安排,沒有統一的規范,也沒有相關部門對其進行管理,隨意性較強,部分小區的燈具的選用和路燈的布設出現了不合理的現象。但近年建造的住宅小區總體照明情況相對較好。
3.3 工業區光環境存在問題及原因
滁州市區范圍內主要有三塊工業集中區域,一塊位于老城區西南部的滁州老工業區,一塊位于京滬鐵路以東的以揚子汽車有限公司為主的工業區,一塊是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區,目前存在問題有:
(1) 由于滁州城市的擴張和發展,老城區的工業區逐漸衰落,一些工廠企業有的破產倒閉,有的遷出到其它地區,夜晚光環境較暗。
(2) 揚子汽車工業區由于范圍較大,且周圍其它基礎設施建設較差,所以區域總體夜晚光環境偏暗。
(3)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區仍在建設發展中,已有一些工廠、企業處于正式生產運營中,廠區內的照明情況較好,但其它區域光環境較暗,光照度分布不均勻。
4光環境問題解決措施建議
針對目前滁州市夜晚光環境存在的問題,可以采取的如下措施加以改善[3][4]:
(1) 路燈建設應服從城市建設大局,服從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應有長效意識,從長計議。如生活小區、交通要道,可提前做好線路布設。有計劃的對還未安裝路燈的較為偏僻的小街和巷道安裝路燈,并增加節能燈的使用。
(2) 相關政府部門應通力合作,相互協調,降低照明建設的成本,縮短工時,提高效益,節省開支。并明確具體部門對各個住宅小區的路燈照明統一進行規范管理。
(3) 新建路燈應從規劃設計到布局調整,從電纜電線到燈型燈具,從架設到管理維護等全面系統考慮。既要嚴格按規范要求,又要有創新意識,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力爭達到既亮化又美化的程度,同時要盡量避免可能產生的光污染問題。
(4) 增加投入,加大舊線、舊燈改造力度,提高安全系數,有計劃地整改六成以上照度低,返修率高,電損大,事故隱患多的路燈線路。
(5)加強對路燈管理、維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加強制度建設,改進工作方法,嚴格管理,獎優罰劣。更新維修設備,提高工作率,確保路燈質量。
(6) 對一些路邊生長茂盛的樹木枝葉進行及時修剪,減輕其對路燈光線的阻擋,改善道路照明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亢利,孫益松,張玲玲等.吳江市黎里鎮室外光環境現狀調查.[J].《燈與照明》,2007,31(4):17~19
[1] CHEN Kangli, SONG Yisong, ZHANG Lingling et al. Investigation about outdoor Light Environment of Lili.[J].《Light and Lighting》,2007,31(4) 17~19
[2] 陳亢利,張銘連.蘇州市區夜間光污染現狀調查.[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8,20(2):25~27
[2]Chen Kangli, Zhang Mingliang. Investigation about Night Light Environment of urban Suzhou.[J].《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2008,20(2):25~27
[3] 李振福 ,王巖.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光環境及其治理策略. [J].規劃師,2002,12(18):74~76.
[3] Li Zhenfu ,Wang Yan. Light Nuisance in the Course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rolling Measures. [J].Planners,2002,12(18):74~76.
[4] 楊春宇,劉煒,陳仲林 .城市生態與光污染控制 . [J].城市問題,2002,106(2):53~55.
[4] Yang Chunyu,Liu Wei,Chen Zhonglin . Urban ecology and light pollution control . [J].Urban Problems,2002,106(2):53~55.
第一作者簡介:陳亢利(1963),陜西人,男,高級工程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從事環境物理、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已發表論文70余篇。
通 聯 地 址:蘇州市濱河路1701號蘇州科技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郵 碼:215011
電 郵:kanglich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