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照明與歐司朗“情斷”
2004年8月31日,佛山市國資委持有的佛山照明23.97%股權分為兩部分,其中13.47%轉讓給歐司朗與香港佑昌剛剛成立的收購公司歐司朗佑昌,剩余的10.5%則轉讓給香港佑昌,轉讓總價為6.78億元。在此之前,佛山照明原是一家國有控股企業。在這之后的幾年后,歐司朗與佛照的摩擦被媒體爆出。業內分析,雙方不睦的根本原因是雙方的戰略意圖沒有得到實現,佛山照明并沒有如預想般得到歐司朗的技術引進。
“佛山照明實際上成為了歐司朗的OEM工廠。在當時的中國照明市場,佛山照明一個燈管的成本大概是5元,飛利浦大概為8元,而歐司朗則接近10元,三者技術差別不大,歐司朗底價采購佛照的燈管,配上自己的燈架,貼上自己的標簽,使得歐司朗很快具有了與飛利浦抗衡的成本,也為歐司朗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奠定了基礎。”這是文章中一位研究員的評論。
實際上,佛山照明在與歐司朗聯姻后,逐漸開始轉型。2015年7月15日,佛山照明發布2015年中期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凈利潤為0.76億元~1.13億元,同比下降40%~60%。每日經濟新聞評論,“近年來謀求業務轉型升級較為成功的佛山照明一直保持凈利的連續增長,此次凈利潤下降令市場意外。”資料顯示,佛山照明自2013年以來謀求轉型升級,對產品進行結構調整
……
揭秘歐司朗佛照分離的背后
關于此次股權轉換,也有諸多業內人士解讀為佛照利潤節節下滑,而近幾年又官司纏身,“現金奶牛”佛照已被榨干,因此歐司朗高位拋售。據佛山照明的財報顯示,近幾年佛照的利潤確實不太理想。2012年佛山照明實現歸屬凈利潤4億元,到2013年公司凈利潤下跌為2.52億元,2014年稍有回升,實現凈利潤2.66億元,同比增長5.70%。
今年4月,歐司朗宣布其分拆渠道業務的計劃,并計劃在12個月內完成。歐司朗的渠道業務分拆主要涉及燈具產品的劃分、品牌授權方案、全球工廠的重組方案等,以聚焦于汽車和特種照明。在拆分其自身燈具渠道業務之前先剔除其在佛山照明中的股份,也是情理之中。雖然歐司朗暫時尚未啟動其渠道業務的正式出售程序,但業界透露已有多家企業競相并購。或許歐司朗的下一步,就是其自身燈具渠道業務的拋售了。
對此次佛照重回國資懷抱,照明行業資深人士Stephen表示,這次國資回購股權,一方面是中國政府不差錢,另一方面經濟下行,需要加大投資力度。從國資變為合資再到國資,看起來是一個企業的變化,實際上也是這些年中國投資市場變化的縮影,最早希望通過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等促進民族企業的發展,但現在看來部分外企跟國企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有些外企也中國化嚴重,所以方式改變也算是情理之中。
從佛照與歐司朗看跨國并購之殤
為何跨國并購會在中國企業間頻繁發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企業亟需LED核心專利以叩開歐美市場的大門。目前,LED上游核心專利技術絕大部分掌握在飛利浦、歐司朗、科銳以及日韓等大企業手中,這些企業又通過交互的專利授權,形成了一張專利網,不僅鞏固了自身在照明行業的領導地位,而且是打擊競爭對手及新進入者強大而有效的武器。
對于并購潮,相信業內人士有著深刻的感受。關于利弊的問題,先來說說專利。首先,收購不等于就擁有了這些專利,這取決于收購方式和收購的協議條款。并且技術人才決定成敗,收購后會面臨人員調換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花費大量成本買來的,可能沒有預期的效果,還是要靠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這一點,或許從阿拉丁新聞中心在光亞展期間對亮瑞(Lumileds)的采訪中可知一二。在被問及Go Scale Capital(金沙江創投)……
中國企業相對于國外企業而言,起步發展晚,不管是專利技術還是管理經驗都不及海外企業,加上對并購風險評估不足,導致并購后品牌被弱化成為一種通病。時至今日,佛山照明與歐司朗走到“勞燕分飛”的節奏,從理性角度而言,這是為了發展自主品牌的明智之舉,但也可說是無可奈何之舉。原本寄望于歐司朗帶來LED技術未能如愿,佛照自己的渠道與市場資源被共享,自主品牌卻被一步步弱化,并在歐司朗專利迷宮下,淪為其OEM工廠。
佛照從國資變為中外合資,再回歸到國資的懷抱,這一路的股權變換,一方面是兩家企業利益角逐的博弈過程,另一方面,也是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投資市場變化的映射,中國企業亟待技術突,而外企也逐漸開啟中國市場,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往期回顧
最新評論
阿拉丁新聞中心出品
Alighting Press Center
-
聯系我們
Tel:020-83096927
Email:news@alighting.cn
-
幕后人員
統籌:卡茨 制作:陳海紅
記者:卡茨、丘水林、陳海紅
-
-
制作人員
設計:Kevin
前端:Kev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