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日趨激烈的LED照明應用市場,如果有人說“快來,這里有一大塊奶酪,還沒人動!”估計沒有多少人相信,但不相信并不代表不存在。事實上,在LED照明領域,有著一個需求龐大的新興市場,就是智能商業展示照明。
智能化是當今各行各業都在熱議的話題,智能照明也成了LED照明行業競相追逐的發展方向。許多LED照明燈具企業也先發制人,取得不俗成績。
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智能照明搞了那么久,現在回頭瞧瞧,居然絕大部分是用在了家居、辦公照明上,就是在空間(泛光)照明上智能了一把,而室內LED照明的另外半壁江山——商業展示照明似乎被智能冷落了。
一、智能商業展示照明龐大的市場需求。
按理說,商業照明用于展示商品效果,直接產生商業價值,商照燈具比家居辦公照明燈具有更高的溢價,沒有理由不受重視。商業照明智能化為啥落后了呢?難道商業展示照明對智能燈具沒有需求?
NO!NO!NO!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一年四季,酷暑寒冬。作為營造店鋪舒適環境的重要媒介——燈光,理應迎合自然規律,相應改變,讓人感覺夏天沒那么炎熱,冬天更溫暖。
炎熱夏天,店鋪燈光一般控制在3200K~3500K
寒冷冬天,店鋪燈光一般控制在2700K~3000K
如果說季節、氣候、外部光環境的變化可以置之不理,那就再看看下面情景,以服裝店鋪照明為例。
冬季服裝與夏季服裝,對光色有不同需求。
夏季碎花服裝,照射燈光光色在3500K;
冬季深色套裝,照射燈光光色在2900K;
同季服裝不同款式,對光色同樣有不同需求。
夏季黃色服裝,照射燈光光色在3000K;
夏季藍色服裝,照射燈光光色在3300K;
其實,不單是服裝,家具、飾品、陶瓷等商品亦是如此。也不單是店鋪,展示展覽等場所亦是如此。只要燈具下被照物品會更換,就會對燈光有不同的需求。試問,有多少燈具,一年四季只照同一件商品呢?又有多少商家肯為最佳展示效果去頻繁更換燈具呢?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明白,商業展示其實對智能照明有著迫切而又龐大的需求,不是未來,而是現在。如果我說,商業展示照明智能化不是普通商照的補充,而是替代,不知會有多少讀者現在認同。
智能商業照明燈具可實現光的智能控制
當然智能商業照明燈具不僅僅是調光調色,根據物體形狀變化實現燈具光束角及光斑形狀的相應調整亦是其重要內容。
二、有需求卻無產品,商業照明智能化瓶頸在哪里?
上節分析了,智能商業照明產品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而現實讓人尷尬,LED商業照明應用上,智能燈具甚至是簡單的調色燈具寥寥無幾,為什么呢?是因為成本問題、燈具價格過高嗎?
實則不然,商照高端消費力不容小覷,加上有市無貨的供求狀況,遠未讓智能商業照明燈具到了拼價格的地步。出現這種現象的關鍵點,就是實現遇到技術瓶頸。正是因為商業照明燈具在智能化應用技術上出現了瓶頸,難以突破,才導致了有需求卻無產品,也正因如此,才積累成了一塊誘人而少人蠶食的奶酪。
智能LED商業照明燈具由識別傳感器、控制電路(電源),COB光源(調光調色)、光學器件、燈具殼體結構(散熱器)、操控界面六大部分組成。
與智能家居照明相比較,部件名稱相差不多,但應用要求完全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相對于泛光智能家居照明,智能商業展示照明(重點照明)對光的光形、光斑、照度、色品要求以及傳感器感應識別的精度要求高太多,相對而言,其他部件目前已有成熟的技術及產品。因此,能滿足商照應用要求的可調色COB光源和高精度的識別傳感器就成了商照智能化的瓶頸。感應識別傳感器相對獨立,希望以后有機會另文講敘,此文暫略。
三、可調色COB光源會成為商照智能化的攔路虎嗎?
可調色COB光源通常是由兩種或以上不同顏色芯片線路組成,分別調控兩組顏色亮度比例,通過混光來實現整個COB光源出光顏色的變化,其技術難點是混光效果。早期類似結構的COB光源很多,只是遠沒有達到商業照明要求而無法應用。
商照燈具智能化,功能多了,實用性強了,但有一個基本點,那就是照射效果不能差。也就是說,調色混光出來的效果不能比單色溫效果差,例如3500K。否則,商照智能化只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某國內品牌的可調色COB光源,在混光3500K時,
與單色COB光源相比,光色坐標有較大偏差。
可調色COB光源線路復雜,出光面積大,調色范圍寬。從技術層面看,混光后,要想達到單色溫COB的光色均勻度、一致性、光色品質及中心光強有較高的技術門檻。
目前,日本夏普(SHARP)、西鐵城(CITIZEN)、東洋(TOYONIA)相繼推出了自己的可調色COB光源產品。夏普及西鐵城應用了紅光技術,光色品質及一致性好,混光均勻性及流明密度略差。東洋應用了最新的CSC混光技術,整體性能比較優秀。國內也有不少封裝企業推出了不同結構的可調色COB光源產品,光色品質及混光均勻方面尚有待提高。
隨著品牌光源的可調色COB產品的推出以及國內封裝技術不斷進步,阻礙商照智能化的光源技術瓶頸即將打破,分享智能商業展示照明這塊巨大奶酪的時機已經來臨,你準備好了嗎?…[點擊查看更多內容]
隨著精準商業照明的啟幕,對光色的追求可謂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不僅要求高CRI進行色彩還原,還要求高GAI表達鮮明色彩,同時針對不同的商照場景或被照物采取不同的光色來達更好的效果,尤其在多功能展示空間中,展品或被照物會隨時更換。在這一過程中,色溫可調智能照明技術就為這一需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早在兩三年前,一些精明的商業照明廠家就嗅到了這一商機,在展會上通過色溫對比,進行情景展示,強調不同光色對物體屬性表現所產生的影響。雖然從下游到中游封裝,不少企業都緊鑼密鼓地進行相關產品的布局,但到目前為止,出色的色溫可調智能燈具卻仍然泛善可陳。
那么,這種需求目前到了哪個節點?未來這類產品應用前景如何?阿拉丁新聞中心特別采訪了高端商照廠家和室內照明設計師,從他們前沿的角度看看,可調色溫光源對商業照明的應用價值。
商照中色溫可調需求將日益增大
其中,深圳名家匯城市照明科技公司主案設計師張慶強表示,雙色溫調光對于前端和終端客戶都有著實際意義。一方面可以豐富空間色彩,滿足商家讓消費者消費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客戶對空間多樣性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是在日益增加,因為現在用戶的需求和要求越來越高,而一個商業空間的靈魂在于燈光的完美映襯。
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市面上的雙色溫調光光源顯色性仍然不夠高、存在著光斑雜色,光色不均等問題。期待著廠家可以通過電路模塊組合,實現色溫的校正,減少色彩振蕩、增加色溫可調范圍。
而啟迪時光照明設計(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楊曉明也表示,可調色溫燈具的應用肯定有意義,可以給設計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必須要設計結合客戶的需求為其賦予更深刻的意義,價格如果合理,應用范圍會很大,比如多功能展示空間。
江蘇省常州市斯華路古典燈飾會所室內照明設計師駱志剛也肯定了色溫可調光源的應用價值,他談到,色溫可調光源對于燈光設計而言,可以有更多的用戶體驗,因此會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同時,他指出,目前市面上的雙色溫調光光源產品不夠豐富,不能涵蓋整個室內照明需求,與智能控制的整合有待完善。
“雙色溫對于照明設計來說會使設計不顯呆板,且冷暖光比RGBW更耐看,更有內涵。根據季節的不同使用冷暖色調,設計效果更具人性化。而未來趨勢也很大,冷暖調光不光對室外夜景有用,對室內燈光帶來更多體驗和選擇。近年來該系列產品會呈現爆發式增長。” 廈門施耐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照明設計師王耀向阿拉丁新聞中心記者談到。
他還坦言,系統的穩定性、混光的均勻性以及操作的便利性都還需改善。因為現在帶控制的產品,除了年輕人能輕易上手,對于老年和小孩也需要能更好的使用(雙色溫對于室內增長很大)。
一國內領先的商照廠家也表示,色溫可調燈具更多是服務于定制化產品,滿足個性化展示需要。產品發展功能集成化,應用智能化,這類產品日后的需求就會更多。
色溫調節可期 但光源品質令人堪憂
十聿(上海)照明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賴雨農先生從一個專業設計師的角度,非常細致地分析了這類產品的應用,他表示:“多半時候作為消費者的我們都希望選擇愈多愈好,但是面對技術的時候,尤其是牽涉到專業技術層面,留給消費者太多的選擇不見得是一個樂見的情況,因為消費者不見得知道如何選擇,更遑論理解背后的專業技術,為何存在這些選擇。
站在專業照明設計規劃者的角色,冷暖色溫調光的存在挺好的,但不是一定必要。尤其在外立面的照明設計,影響設計師選擇色溫通常在于建筑的材質或所處的光環境等等客觀因素,而這些因素并不會隨不同時間輕易的改變,也因此色溫的選擇往往在一開始就是跟著建筑發生,不太會有中途調整的可能性。
有些室內空間,特別是酒店,存在著空間使用的情況復雜,光色也會比較直接影響到使用者,我們也可能設計不同色溫同時存在來創造層次感;然而在難以決定色調的情況,或許可調光的色溫就可以是買一個保險,為未來的運營預留空間。但是我相信真正運營后,會真正隨時間去變化色溫的情況應該不多。唯一比較可以想見的應該是博物館的展演照明,才有較大的機會根據不同的展覽做一點色溫的調整。
一個燈具如果可以滿足不同色溫,希望不會因此折損照度跟角度等光學品質,否則是否寧愿直接開兩個回路來安裝兩組色溫的燈具,也同樣可以達到相同目的。不論調光與否,我覺得仍然應該從設計規劃的層面著手,而不是把這個選擇權留給終端使用者,空間里色溫序列太紊亂反而弄巧成拙。“
而ERCO大中華區總經理沈迎九先生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光品質,色溫調節可以輔助光品質的改進,那么這種變化是可以的,但變化絕不僅僅只是色溫。
歐普設計師徐立對此也發表了看法,他指出,雙色溫調節有一定的實際意義,能對空間氛圍起調節作用,能像自然光一樣富有變化性,比如家居應用方面,根據不同的家庭活動或時間變化來調節光色;再一個可能是服裝店鋪里面,可以根據商品顏色及材質來調節合適的色溫,更好的表現商品。
但也表達了他的顧慮,比如色溫的調節范圍、長期使用的色漂問題,再就是色溫調節是否都能保證光源的顯色性,以及在同一空間大量使用時,能否保證色溫的一致性。
而深圳名家匯城市照明科技公司照明設計師周孟君坦言,目前沒有接觸到這類需求,但色溫可調燈具在特定場合還是有需求的,市場有待開發。
福建工大建筑設計院城市照明設計研究所所長江海陽指出,色溫可調燈具目前只有小部分應用。但色溫對應的是情感,而人的情感不會隨意變換,一個高端品牌商業也不會隨意改變光的溫度屬性,所以色溫可變換燈具有一定的應用需求,但不多。
“顯色性不夠、光斑雜色、光色不均”,在阿拉丁新聞中心對業內商照廠家和室內照明設計師就色溫可調這一需求進行調研采訪時,他們無一不提到這點,令人遺憾。
可見,一方面,市場對色溫可調技術是雀躍的;但另一方面,這類產品的光品質問題仍然令人堪憂。因此,能否完美地保證色溫可調光源的品質、滿足商照應用要求的可調色COB光源是商照智能化應用的關鍵,突破這個瓶頸,商業照明智能化應用方能迎來新景象。
進入2017年,智能照明之風愈吹愈盛。連以往被智能忽視的商業照明,也開始聞雞起舞,躍躍欲試,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2017開啟商業展示照明智慧之光”的口號。停滯的智能商業照明,似乎嗅到了春天的氣息。
口號是要喊,但關鍵靠產品。智能商業照明能否風生水起、大有作為,還得取決于智能商照燈具本身的燈光品質。燈具智能化了,光的品質跟不上,那商照智能化也就只能是喊喊口號了。
智能商照燈具的燈光品質,與燈具結構和光學器件相關,但核心還是燈具的LED光源。為了滿足燈具智能化的需求,智能燈具一般采用可調光調色的LED光源,實際應用上,大多都選用可調色的COB光源。 如果說燈光的品質決定智能商照的生死,換句話,也可以說可調色COB光源的技術與效果承載著智能商業照明的未來。
可調色COB光源身負重任,可謂壓力山大,但伴隨的市場商機更大。這不,越來越多的企業聞“機”起舞,競相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可調色COB光源產品。而且,陸續有來。
為了大家更直觀全面的了解可調色COB光源產品,胖羅花了不少力氣,測試剖析了市面上已有的產品,現將六種不同結構的可調色COB光源特點羅列出來,稍做點評,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1、簡易雙色溫結構:
將COB光源劃成若干發光區域,填充兩組或多組不同顏色的熒光粉,亮某部分區域是3000K,另外區域亮是6000K,同時亮,貌似4000K,貌似,呵呵。
【功力等級】:初學
【看家本領】:能變色,不是調。便宜,每W甚至可按分計。
【命 門】:泛光尚可,想在重點照明單干還是算了吧。
2、高功率貼片結構:
將兩組顏色的高功率3030貼片SMD挨個排好,想怎么排就怎么排,反正沒封裝廠什么事,3W流明密度不夠就用5W一顆。調控兩路顏色亮度比例就可實現調光色。
【功力等級】: 入門
【看家本領】: 能調色;自由自主,做成品燈的可干封裝廠的活。
【命 門 】: 散熱是頭疼的事;發光面大,要想有好光形就為難光學師傅了; 能用但需要不小勇氣。
3、CSP結構:
CSP,貼片的接班人,除了名字洋氣點也就那么回事。而且一般的SMD機還侍候不了。結構與高功率貼片類似,想排列整齊,芯片間隔要大,還不是件容易事。用1W一顆的發光面積大,用3W一顆的混光又不理想。
【功力等級】: 補師
【看家本領】: 能用;一致性容易掌控;可靠性還不錯,除了要小心別損壞裸 露的熒光膜層。
【命 門】: 混光后的光色坐標離黑體線有那么點距離;配光學器件有點挑食;線路工藝復雜,成本也不低。
4、白光COB加CSP結構:
在單色的COB光源內植入一組另一種顏色的CSP芯片,有點創意。難點是COB在做白光時熒光粉會不均勻覆蓋CSP,產品控制一致性不是一般的難。雖然芯片采用覆晶結構,但線路還需用金線跳線,有待改善。
分別調控COB內部的通用芯片與CSP的亮度比例,就可實現整個COB出光光色的調整。
【功力等級】: 大師
【看家本領】: 混光效果尚可,配通用透鏡有點挑食,但配通用反光杯沒多大問題;掌控光色的主動性比CSP大很多。
【命 門】: 混光后光色品質還有改良空間;產品的一致性難控制;物理強度略低于CSP結構。
5、白光COB加紅光結構:
在單色的白光COB上增加一組紅光區域或在單色的紅光COB上增加一組白光區域。沒有使用預設顏色的CSP,初始光色可自主掌控,光色品質好。各發光區域獨立,一致性易控制。目前的產品,采用金線電連接的封裝方式。
通過調節紅光亮度比例來實現整個COB光源的光色調整。
【功力等級】: 高手
【看家本領】: 混光后光色品質高,顯色性好,接近單色溫COB效果;一致性好。
【命 門】: 混光均勻及流明密度方面有待提高,配光學器件有點挑食;光色調整范圍較窄;相對覆晶結構,比較脆弱。
6、CSC (Chip Scale Coat)結構:
CSC夠新鮮,Chip Scale Coat翻譯大概是“晶片級涂覆”的意思。在COB內部的兩組晶片上分別覆蓋兩種顏色的熒光粉,表面封膠,采用覆晶結構,工藝復雜,產品集上述各種結構的優點于一身,還可實現高流明密度輸出。
通過調節兩路不同顏色晶片的亮度比例來實現整個COB出光顏色的變化。
【功夫等級】:宗師
【看家本領】:混光均勻,可匹配通用透鏡及反光杯;產品光色品質好;一致性 好;高流明密度輸出;高可靠性。
【命 門】:未知,或許價格、或許交期。
友情提示:新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專利技術保護,可以學習,不宜抄襲。
【結束語】在對光色要求不高的場合,第2、3、4種結構的調色COB光源,只要匹配專用的光學器件,均能滿足調光調色需求,可實際應用。要想達到單色溫COB的光色品質,建議選用第5、6種結構的調色COB光源。雖然,商業照明智能化在調色COB光源技術上的瓶頸已經打破,但智能商業照明的春天就真的到來了嗎?
盡管近幾年LED行業的創新遭遇瓶頸,但CSP的出現,讓整個行業又振奮了一把,亦不乏大量的粉絲稱之為“封裝的革命”,至今仍方興未艾。
經過幾年的發展,人們卻又陡然發現,CSP逐漸進入一種尷尬的境地:大肆吹捧的新技術,然而并沒有很好的終端產品體現出來,尤其在LED通用照明這塊,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應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聲勢正盛的智能照明應用中,可調色溫的LED光源需求開始逐步起量,由于CSP具有小尺寸、大電流,“免封裝”等優勢,在可調色溫智能應用上,似乎找到了通往照明的發力點,其應用悄然升起。那么,CSP是否就要火了?
一、定義
何謂CSP?相信CSP(Chip Scale Package)的定義大家都已耳熟能詳,這里就不一一贅述。簡而言之,白話文:“晶片級封裝”,可概述為把單顆晶片(無支架)封裝成單顆白光產品。與傳統有支架SMD產品大哥相比,在流明密度(小尺寸,大電流)方面比大哥高出不少,但隨之而來的生產應用工藝及成本問題一直困擾著這個有遠大抱負的孩子。對CSP我只想說一句話,“想說愛你不容易。”
CSP 在“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的糾結中來到了2017年,但有事情發生了:CSC來了。
顧名思義,CSC(Chip Scale Coat)白話文:“晶片級涂覆”,可簡單概敘為對單顆晶片進行熒光粉高精度涂覆。與前輩CSP相比,在流明密度(更小尺寸,更大電流)方面的本領比前輩有高出不少,而且CSC結構可在通用的封裝工藝中實現的,對光色的可控性比CSP大幅提升。
先不啰嗦,直接上圖。
二、外觀
年初,在行家說APP看到的一篇講述CSP的文章,非常精彩,該文采用冬裝的比喻貼切形象說明了產品特點。在此,借鑒一下。
傳統支架封裝類似圖左,CSP類似圖中,CSC類似圖右。一切源于想象,把人看成晶片,著裝看成封裝,厚薄當成散熱,展露的身材當成光學,產品的各自特點立馬呈現在眼前。
比喻形象,還需數據佐證。在采用相同尺寸晶片、功率(數量)相同的前提下,我們來看看CSP與CSC實際應用的區別。
在相同功率,CSC結構的流明密度比CSP高30%,Oh,My God,30%!這是真的嗎?當然!
三、應用
從應用上看,CSP有廣泛的用途,CSC 亦如此。
眼下智能商業照明是個熱點,智能商照用的調色COB光源被推到了臺前,正接受眾多復雜的目光洗禮。恰好,CSP與CSC都有應用到這個焦點產品上,CSP調色COB 與 CSC調色COB 最直接的PK就此開始了......
1. 混光均勻性
【相同點】雙方都可以實現完全交叉陣列。
【不同點】CSP晶片間隔遠大于CSC。
【PK結果】CSC結構可匹配通用光學器件,實現均勻混光,達到單色COB效果;
CSP結構需定制特殊的光學器件,才有可能實現,且難以配透鏡。
2 中心光強
【相同點】雙方可實現較其他封裝結構更高的流明密度。
【不同點】CSC結構可實現比CSP更小的封裝尺寸。
【PK結果】在相同功率下,匹配同樣的光學器件,CSC中心光強比CSP高25%。
3 混光光色品質
【相同點】雙方均可通過調整初始值來提升混光的光色品質。
【不同點】調整CSP的光色受限太多,尤其是需外購CSP的封裝企業,在沒有上量前,任意定制CSP光色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采用CSC結構,光色完全由封裝企業自己掌握,可便捷靈活變化。
【PK結果】CSP結構難以實現好的混光品質,CSC結構可以實現接近單色COB的光色品質。
4 可靠性
【相同點】雙方都屬于覆晶結構,比有金線封裝具備更高的物理強度及高溫承載能力。
【不同點】CSP表面的熒光膜層使其固晶精度比CSC結構低了不少;CSP焊點暴露于空氣,避免氧化是難題,尤其是高溫時。且CSP在包裝、使用、清潔過程中,避免損傷裸露在外的熒光膜層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CSC結構有硅膠保護,無此憂慮。
【PK結果】CSC結構略勝一籌。
5 通用性
【相同點】雙方均可應用在COB結構的燈具上。
【不同點】CSP需要專用固定支架及反光杯,配透鏡難度高。
CSC方面,只需要在通用燈具更換CSC結構的COB光源,燈具結構、支架、 光學器件(含透鏡)均無需更改,即可實現調色。
【PK結果】CSC適配通用燈具部件,可直接替換單色COB光源,通用性遠勝CSP結構。
CSP推出市場這么久,在LED通用照明上一直未能成為主流,反觀其目標競品LED SMD產品,日新月異,大行其道,現在更新技術的CSC又橫空出世,CSP真可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CSC封裝技術的出現,讓人振奮,也更令人期待,或許封裝行業又到了革新的時候了。
聯系方式
Tel:020-83096927
Email:news@alighting.cn
幕后人員
統籌:卡茨
采編:卡茨 凌惠
微信號:alighting_gy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