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摘要: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的工作
2004年是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第一年。我們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廈門市委的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預期目標。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83.2億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160.4億元(剔除出口退稅因素,達180.3億元),同口徑增長20.8%,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8.2億元(剔除出口退稅因素,達88.2億元),同口徑增長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47元,分別增長11.8%和9.6%;城鎮登記失業率4.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1,人口出生率9.1‰。
這一年,我們克服了干旱限電、原料燃料價格上漲等困難,積極適應出口退稅、土地調控的政策調整,經濟發展保持較快速度,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發展后勁得到增強,人民收入增幅較大,工業總產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計劃目標,島外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產值與島內持平,外貿進出口突破200億美元,空港客運量突破500萬人次,海港貨物吞吐量突破4000萬噸,廈門港被國家定位為國際中轉港,開通福建居民經廈門赴金門旅游,成功申辦2006年奧林匹克國際合唱節和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摘取“聯合國人居獎”。我們的主要工作是:
(一)落實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特、港、創、帶、建”取得成效
省委省政府提出構筑海峽西岸經濟區,要求廈門必須在“特、港、創、帶、建”五個字上力求突破,更好地發揮龍頭作用。市委作出關于“增創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領先優勢,全面推進海灣型城市建設,加快構筑經濟特區中心城市”的重要決議。一年來,我們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努力在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港口建設、對臺工作、人居環境方面增創新優勢,尋求新突破:保稅區面積得以擴大,區港聯動獲準試點;規劃建設9平方公里海空港保稅聯動區,并向自由貿易港區推進,加快港區泊位建設和岸線資源開發,千萬標箱國際中轉港建設全面啟動。發展總部經濟的政策效應開始顯現,建行總行軟件開發中心、福建中煙工業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的總部、研發銷售中心向廈門集聚;承接臺灣光電子、石化等產業向廈門轉移,對臺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完善市與區的事權、財權劃分和在地統計方式,激發各區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區級經濟競爭實力明顯增強;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水務、公交等公用事業實現了資本結構、運營體制的調整;放開民間資本進入外貿和公用、社會事業領域,辦賽、辦展的市場化運作程度提高。與周邊城市開展制造業、旅游、港口、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服務合作,分年度投入5000萬元治理九龍江排污,推動企業與漳州共建招銀港區港口項目,城市聯盟和區域協作取得進展。加強人才的培養、使用和儲備,全面落實柔性引進人才政策和居住證制度,吸引海內外人員來廈創業;積極創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明確責任,凝聚合力,全市呈現出積極進取、攻堅克難的精神風貌。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