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未來十五年科技創新重中之重
摘要: 日前,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在這部關系未來15年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綱領文件中,能源排在了“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第一位,足見能源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
節能:從工業領域抓起
工業節能:重點研究開發冶金、化工等流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主要高耗能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裝備,機電產品節能技術,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能源梯級綜合利用技術。
目前,我國工業耗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70%。如何在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將工業能耗降下來,不僅是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未來15年能源科技發展的首要命題。
為此,“綱要”在能源科技發展思路中,將“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放在首位,提出要“攻克主要耗能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積極發展建筑節能技術,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
“建設節約型社會,要從終端的能源消費活動抓起,使其更加合理化。”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郁聰說。她建議,應該提醒政府和企業關注節能,使大家明白節約需要投入,但與開發相比,節約的投入要少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在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已提出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節能目標。此次“綱要”將“工業節能”作為能源領域“優先主題”中的優先內容,可視作節能戰略在科技領域的體現。
高效清潔燃煤發電:能源戰略的現實選擇
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重點研究開發煤炭高效開采技術及配套裝備,重型燃氣輪機,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高參數超超臨界機組,超臨界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高效發電技術與裝備,大力開發煤液化以及煤氣化、煤化工等轉化技術,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系統技術,燃煤污染物綜合控制和利用的技術與裝備等。
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中一直占主導地位。2004年,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18.46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占75%以上,其一半以上又用于燃煤發電。
我國燃煤發電的突出問題,一是能耗高,二是燃燒產物的污染治理之后,SO2 、NO X排放量大。2004年我國燃煤發電機組的標準供電煤耗為379克/千瓦時,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50~60克/千瓦時。如果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僅電煤一項一年就可以節約1.5億噸以上。
在我國目前運行的發電廠,平均發電效率為35%左右,而超超臨界機組發電效率可達到45%。采用超超臨界參數發電機組,配之以常規的高效煙氣脫硫、脫氮和脫除重金屬等,是一種現實、經濟、先進、成熟的技術。國際上已經積累了較多的商業運行經驗,在我國推廣應用有著廣闊前景。
另外,降低燃煤發電對環境的污染以及節約發電用水,也都是燃煤發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發展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采用先進的脫硫、脫硝及除塵等凈化技術,是近期我國煤電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技術路線。IGCC、燃料電池、‘綠色煤電’是更先進的潔凈煤發電技術,是未來煤電可持續發展的儲備技術,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節水和節地是我國煤電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需要努力實現的另一重要目標。所有這些都擺在了發電企業和科研機構面前。”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陸延昌在一次專題研討會上說。
可再生能源:并非歐洲的神話
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重點研究開發大型風力發電設備,沿海與陸地風電場和西部風能資源密集區建設技術與裝備,高性價比太陽光伏電池及利用技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開發利用技術。
在常規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許多歐美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開發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目前,全球風電裝機已超過5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約為5000萬千瓦,潮汐發電裝機約為30萬千瓦,地熱發電裝機約為900萬千瓦。
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與此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市場。自今年開始,《可再生能源法》及部分配套法規正式施行。有資源,有市場,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最欠缺的是技術。由于設備制造技術落后、研發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約,我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差距:自我開發能力相對薄弱,大量設備依賴進口,致使成本高于常規能源,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要將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以技術進步推動成本降低和規模應用;反之,通過清潔能源技術產業化和建設規模化,進一步降低成本,促進技術研發,成為我國新能源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的必由之路。
“綱要”所明確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正是形成上述良性循環的關鍵技術。國際經驗表明,盡管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涉及面廣,學科綜合性強,但并非高不可攀,完全可以通過加大研發和推廣應用力度,成為成熟的商業化技術。
電網:“國家關鍵基礎設施”
超大規模輸配電和電網安全保障:重點研究開發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與裝備,間歇式電源并網及輸配技術,電能質量監測與控制技術,大規模互聯電網的安全保障技術,西電東輸工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電網調度自動化技術,高效配電和供電管理信息技術和系統。(編輯;ZQY)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