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照明行業老品牌摒棄沉淪 期待復興
摘要: 照明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但其中不乏老牌企業,在2009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期間,飛利浦、歐司朗、通用電氣等國際老牌企業總是占據最佳展位以表現自己的行業地位。
巧合的是,在今年的展會上,還出現了一家以“電工1937”為商標的企業。它就是重慶卓暉照明有限公司,是由重慶輕紡集團卓越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重慶耀暉電工電器有限責任公司(重慶燈泡工業公司的關聯企業)合資成立的電光源工業企業,2008年6月成立,前者控股。該公司主要生產led照明產品和節能燈等產品,已經投產,計劃今年形成年產量達50萬支、營業收入達到1億元的規模。
此外,中央電工器材廠在各地的分廠至今發展較好的有湘潭電機集團有限公司和昆明電纜股份有限公司(以“昆電工”為商標,2009年4月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上海亞明
民族照明行業鼻祖再展雄風
在今年的廣州國際照明展會上,上海亞明第一次用圖片形式集中展示了自己從1923年到2008年的發展歷程。多年來,上海亞明堅持參加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為的是重新振興老品牌,敢于與國際老品牌同臺競技,表示自己做大做強的雄心壯志。在它的展位上,人們能夠看見“1923”和“中華老字號”的文字,這已經足以顯示其歷史地位。而通過參觀亞明展出的產品,通過與參展工作人員的交流,記者感到,這家老企業正在煥發新的勃勃生機。
立志實業救國
引領中國照明
上海亞明的創始人是中國電光源之父———胡西園(1897-1981),浙江鎮海人。據胡西園自傳《商海往事前塵》(2006年1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回憶說:他在童年時就對電燈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常常設想如何制造電燈泡;青年時在浙江高等工業學校攻讀電機專業立志制造國產電燈泡。1919年“五四”運動更激發了他“立志一定要使中國人用中國自己制造的電燈泡。”從此他把制造電燈泡作為終身奮斗的事業。
1920年,胡西園從該校畢業后就開始試驗制造燈泡,在經受了多次失敗和挫折后,終于在1921年4月4日試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只電燈泡(長絲白熾泡),當年就開始了工業生產,填補了近代民族工業的一個空白。
當時,市場上的工業品多為洋貨。為了打開市場,胡西園認為要迎合消費者心理,得取個“洋氣”十足的名字。他想到德國“亞司令”(歐司朗)和荷蘭“飛利浦”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決定分別取兩大洋品牌名字中的“亞”和“浦”兩字,又為了勉勵自己將來要執電燈泡工業之牛耳的志愿,決意用“亞浦耳”為廠名,1923年正式進行工商登記注冊,命名為“中國亞浦耳燈泡廠”。
由于胡西園重視生產技術、員工隊伍、廣告宣傳等各方面管理,亞浦耳廠闖過了初創時期最艱難的歲月,至1923年漸趨興旺。在亞浦耳廠帶動下,民族燈泡企業陸續誕生,只用了十余年時間,國產燈泡就占據了七成多的份額。 亞浦耳廠為這個行業培養了許多人才、提供了許多人力物力支持,因此全國電燈泡廠沒有一家不直接或間接地與亞浦耳廠有淵源。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