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如何從傳統產業向LED產業轉型?
摘要: 提起中山,各類專業鎮讓人如數家珍:小欖五金、古鎮燈飾、沙溪休閑服、大涌紅木家具……“一鎮一業”的經濟結構是中山市區域經濟的一大特色。全市18個鎮中就有15個省級專業鎮,全市2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有19個設在專業鎮。然而,隨著產業體量不斷膨脹,加上土地、資金等因素的掣肘,專業鎮內部以及專業鎮之間的產業配套和延伸的矛盾逐漸凸顯。
產業升級,政府服務也需升級
與專業鎮風風火火的氣質不同,中山的中心城區石岐給人以宜居城市的感覺,城市道路井井有條,沒有大都市那種喧囂,道路兩旁是悅目的綠化帶,路上的行人也多是從容的神色。
在廣州打拼的職業經理人肖先生幾年前在中山買下一套新房,無暇自住,也不出租,“只是因為喜歡中山的節奏,想著在這里養老也不錯”。
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這幅和諧的景象也恰恰說明了中山中心城區的帶動力不足。
限于城市規模、人口數量、交通環境等因素,中山主城區的第三產業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在小欖、火炬、三鄉等鎮區的工業產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心城區在財政權、規劃、建設等權限反而不如鎮區,各鎮區形成了各自的商業中心,中心城區的商業資源也被分食,小欖、古鎮、東區成為中山規劃建設的三大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而從中心城區和火炬區、小欖鎮、三鄉鎮的經濟比看,中心城區的優勢也不再突出。2009年,中心城區GDP為274.18億元,火炬區GDP為225.39億元,小欖鎮GDP為 1 5 9 .9 9億元,三鄉鎮GDP為64.18億元,其比重分別為1.22、1.71和4.27。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城市是區域的經濟中心,城市競爭力是構成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中心城區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主要承載區域,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載體。按照城市首位率理論,中山中心城區的區域主導性也并不明確,城市資源還是比較分散,碎片化現象嚴重。
“城市的發展,很多問題是鎮一級的政府解決不了的,比如城市產業的布局規劃、如何吸引高端的研發團隊。很多問題并非單靠當地的幾個龍頭企業內部的研發人員或者鎮一級政府能夠解決。市政府的總體的發展思路和統籌規劃體現在哪里?用什么政策去吸引高校和科研單位的人才?如果這些責任都落在鎮區政府的身上,這個負擔過于沉重。”林江評價道。
今年2月,中山公布了《中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打造“一主三副多節點”城市發展新格局,把主城區打造為交通路網暢通、服務功能完備、高端要素聚集、輻射帶動力強的首善之區。其中中山主城區包括石岐區、東區、西區、南區四個街道辦事處。
一位長期關注中山區域經濟的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產業的集聚最終需要依靠市場,但是政府要提高統籌產業發展的能力,如何從全市的角度,考慮全市一盤棋,做好產業布局和規劃,需要政府積極統籌和引導。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