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挑戰LED產業神經,閩臺欲攜手殺出重圍
摘要: 有分析認為,之所以國際巨頭還沒有大范圍對中國LED企業“動刀”,就是因為中國企業產能還沒有大到他們“動刀”的規模。因此,越是像三安光電這樣的龍頭企業,越需要小心謹慎。
廈門三安光電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LED芯片廠商,在亞洲排名第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到目前為止,三安光電已經申請專利131件,其中國內發明專利98件,已授權33件,并申請了國際發明專利8件(其中1件獲得授權)。作為我國LED上游技術的龍頭企業,三安光電在知識產權上仍舊不敢懈怠。三安光電董事長特別助理柯永瑞告訴記者,因為半導體技術在國際上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很多原始發明,在專利到期之前,根本無法繞行。“國際巨頭之間通過專利交叉許可授權,強強聯手,而我們的知識產權數量還非常有限,很難有資格融入他們的圈子。我們除了加大研發,就是做大產能,做大市場,而這也伴隨著知識產權的壓力和風險加大。”
柯永瑞的擔心是有根據的。有分析認為,之所以國際巨頭還沒有大范圍對中國LED企業“動刀”,就是因為中國企業產能還沒有大到他們“動刀”的規模。因此,越是像三安光電這樣的龍頭企業,越需要小心謹慎。據三安光電技術中心信息管理部經理邵小娟介紹,現在三安光電建設了有近17萬條專利信息的專利數據庫,并每周進行更新,以便對整個行業的專利狀況有全面及時的了解。
福建莆田的萬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文銘對國外大公司構筑起的專利網也是心有余悸。2008年4月,包括4家中國企業在內的全球30多家企業因為一項LED專利,接受美國“337調查”,雖然萬邦光電不在其中,但這也足夠讓何文銘高度警惕。從那時起,何文銘決定逐漸從專利糾紛較多的LED中游封裝業務轉型到專利糾紛較少的LED應用照明,并加大研發力度,同時經過當地政府牽線,與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成戰略合作伙伴。他告訴記者,與中科院的合作非常成功,就在今年五六月份,他們有兩項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均屬于LED應用的基礎核心技術,他們已經著手申請國內專利和國際專利,希望自己手中的籌碼多一些。
閩臺合作能否另辟新路
鴻博光電的總經理黃勝邦是臺灣人,曾就職于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去年他被尤玉仙從臺灣挖來時,甚至引起兩岸LED產業界不小的震動。黃勝邦說他被鴻博光電給他提供的平臺所吸引,“13.4萬平方米的LED光電產業園,好大的施展空間,這樣的機會在臺灣很難找到。”黃勝邦說。由于黃勝邦的加盟,吸引了一批臺灣LED技術人才也來到鴻博做研發。
不只是鴻博,由于地緣優勢,很多福建LED企業的研發多少都有臺灣的研發力量加盟或者與臺灣方面有合作。
劉捷明介紹說:“兩岸LED的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大陸市場大,下游應用產品特別是LED照明、燈具領域,廠商多,產品線豐富,這是優勢;臺灣處在上中游,從LED材料到外延片、芯片,中上游領域要比我們強很多。”據三安光電柯永瑞估計,以LED發光效果為參照,大陸與臺灣的技術水平相差3個月的時間。由于臺灣在半導體方面接觸得比較早,的確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就在大約七八年前,臺灣在LED的知識產權上也受到歐美日企業的壓力,黃勝邦說:“大公司動不動就拿來幾百件專利威脅,說你侵了他的權。但實際上,仔細分析他們的專利,也并不像他們說的那么嚴重,這幾年臺灣通過加大研發和專利積累,在中、上游技術上,已經可以和他們進行知識產權談判了。”
因為臺灣LED業界就知識產權問題已經與國外對手交過手,因此他們在知識產權管理上也更有經驗。福建新世紀(15.72,0.19,1.22%)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裁劉光榮告訴記者,自從他們引入臺灣的職業經理人后,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也大為改觀,公司來自臺灣的副總經理吳昭均說:“在知識產權方面,兩岸的歷程是類似的,臺灣已經形成一套知識產權的管理模式,對大陸企業有一定借鑒作用。”
福建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羅旋連續三年帶領福建企業高管團隊赴臺就知識產權取經。“下個月我又要帶團去臺灣,這是福建的天然優勢,距離近。”羅旋說。
福建與臺灣的地緣優勢,確實在福建近年來的電子行業發展中表現明顯。近年來,通過舉辦兩岸產業項目對接會,組織臺商、行業中介考察福建省光電產業園區、研討會、洽談會等招商活動,一批臺灣生產高端LED芯片及應用產品的企業先后落戶福建。國家統計局福建調查總隊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5月,臺灣在福建投資LED產業的項目達40多項。
隨著海西經濟區的建設開展,閩臺在LED產業的互補整合是必然趨勢,但能否在知識產權領域攜手殺出重圍,尚需拭目以待。(來源:中國經濟網)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