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寸晶圓光罩規格,家登精密說了算!
摘要: 一家隱身在土城、員工數不到兩百人的小堡廠,靠著制作機臺與塑膠盒子等,竟然能創造出將近50%的毛利率,還躍上世界舞臺,成為臺灣唯一一家18英寸晶圓光罩國際標準規格制定者! 2011年8月底上市的家登精密,從土城小模具廠跨入高科技業,不但毛利率達50%,還讓半導體大廠埋單,它有何過人之處?
“這次經驗告訴我,不能死守一個領域,要懂活用,根據情勢變動轉型,”邱銘乾說。
2000年臺積電決定走自主研發路線,打造本土產業鏈,給了家登機會。過去臺積電、聯電大廠的半導體設備都是向國外購買,臺灣沒有相關廠商,而家登卻剛好在前一年累積研發基礎,成為臺積電扶植首選。
第一階段轉型,從塑膠模具跨入半導體材料,第二階段轉型則從材料跨入半導體載具。
一片成本高達300萬元的半導體原料硅晶圓,至今絕大部分仍需人工搬運。若在搬運過程中有一點點摩擦或灰塵微粒進入,就會影響良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裝放硅晶圓用的光罩以及清洗、轉換等機臺,正是最直接與其接觸的外在物體,需要高度精密的設計才能免除污染、提升良率。
然而邱銘乾自以為是的工程師性格再次顯現。看到原本光罩用的方形握把,他覺得不符合人體工學,就自作主張改為圓形,以為這是幫客戶解決問題,結果驗貨時客戶破口大罵:“我們員工用方形用得好好的,你干嘛把它改掉?”把貨摔在地上就走人。那時起,他推翻自己的主見,完全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客戶提出的大小問題,他從不說No,而是試著用各種方式找出解決之道。
以一臺光罩清洗機為例,美國產品只有單一功能,售價即高達3000萬元;但臺積電為提升效率與節省成本,問邱銘乾說,能不能做出一臺同時具備清洗、傳輸等功能的三合一機器來?但預算只有2000萬元。
這要求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但邱銘乾沒有拒絕。他回去拆解了三臺機器,分析出各個零組件功能,在臺灣各地找電控、機構件等與內部操作軟體的制造商,發包出去后,他再整合。結果真的做出一臺三合一機,且成本只花600萬。對比美國三臺機器合計高達上億元的價格,他賣2000萬元,就能幫臺積電省下八成成本,自己還賺1200萬元。
“這叫‘客戶協同式創新’,”邱銘乾說:“ 你想,我哪有本事去想像這樣的東西?就算想得到,做這臺機器還要測試,一片300萬,成本嚇死人,但如果我跟他(指客戶)合作,成本都算他的。”
看似為臺積電量身打造的產品,推出后大受好評,連對手也來下訂單。研發過程中,還創造許多新專利,“只要看到哪個有價值就lock(鎖)住,才能建立競爭門檻,”邱銘乾說,200多個黃金專利,就是從客戶口中挖出來的。
靠著傾聽客戶聲音與資源整合,這家土城小公司不只把產品做到世界級,也讓自己晉升為高科技產業規格制定者。( 撰文:林俊劭,《商業周刊》)
小檔案_家登精密
成立:1998年
資本額:3億7,700萬元
董事長:邱銘乾
主要業務:半導體機臺設備制作等
2010年成績單:全臺市占率逾60%、5年毛利率維持在50%上下、營收6.7億元、EPS2.58元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