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美和今日建筑之丑
摘要: 古代的大眾因為沒有自己的審美觀或者不敢自認為有審美能力,他們實際上是“毫無主見”地以一個地方上的文化精英的審美為自己的審美。而這,恰恰提升了整個“古城”、“古鎮(zhèn)”和“古村落”的整體審美境界。
隨著麗江古城、江南古鎮(zhèn)、徽州古村落的美名遠播,“古城”、“古鎮(zhèn)”、“古村落”成為最近10多年來方興未艾的熱門旅游新景點。這不由得令人感慨,這些地方的先人為他們的后人以及當地政府留下了一個金飯碗!
其實,除了極少數個別例子,這些古城、古鎮(zhèn)和古村落中的建筑未見得具有多么大的藝術價值,更談不上什么文物價值。它們之所以成“景”,主要是因為這些建筑建造集中、風格統一、規(guī)劃協調……單幢來看也許并不起眼,但成片地連在一起,尤其是如果將它們放到周邊山水的背景中去看的話,就顯得格外美麗和諧。
如果有興趣經常跑到交通相對比較閉塞的鄉(xiāng)野去,你會發(fā)現,差不多每一個有一定年份的村子都是大大小小的美景。我曾有機會踏足湖南(郴州)、廣東(韶關)和江西(贛州)三省交界的客家人村落,它們幾乎全部建在深山里很高的山坡上,坡度也往往非常陡,進出交通非常不方便。所有這些村子里的所有房屋都是外觀黃黃的土屋,但說來也怪,它們聚在一起,竟是那么上下錯落有致,像一幅幅油畫。反觀山下公路邊上那些近年來新起的金光閃閃的樓房,一幢幢突兀地聳立在那里,顯得如此丑陋可笑。
我不認為那些老屋以前的主人會比今日致富了的新樓房主人更有文化,或有更好的審美觀。我還相信,其中那些泥土屋以前主人全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他們不可能懂得一絲一毫建筑藝術。然而,他們的傳統村落比今日“新農村”建設的新村鎮(zhèn)具有更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傳統中國的絕大多數人缺乏現代人的審美自覺和自信,才使得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審美遺產!
你可以設想一下,如果200年前的一家農戶打算造新房子,大字不識一個的他們一定想都沒想過自己可以畫一張房屋圖紙,更不敢自己“創(chuàng)新”出一個新建筑式樣來。他們只知道,別家、前人怎么造房子的?把房子造成什么模樣?他們也依樣畫葫蘆。而按照這個陳習畫出來的葫蘆,自然也只可能是當地統一的傳統建筑風格,唯一的區(qū)別只是:有錢人家的宅子建得大一點、繁復一點,窮人家建得小一點、簡樸一點。
我可能有必要在這里小心翼翼地附加一句:既然某一地方的某一建筑風格能夠在漫長歲月中沉淀為眾人接受的一種“傳統”或“規(guī)矩”,那它多半差不到哪里去。
至于房屋的方位、選址以及與鄰家的空間關系等“社會性”因素,則他們一定會請本地最有學問、資歷最老的讀書人和一些專精此道的風水先生來幫著勘察決定,作為房屋主人的他們自己只會基于各自的特殊情況和具體需要提出一些要求。
如果上述分析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古代的大眾因為沒有自己的審美觀或者不敢自認為有審美能力,他們實際上是“毫無主見”地以一個地方上的文化精英的審美為自己的審美。而這,恰恰提升了整個“古城”、“古鎮(zhèn)”和“古村落”的整體審美境界。
今日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讀過幾年書,后來又發(fā)了點財的人———無不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才是整個世界上眼光最好的人。當他們造房子時,眼里絕不會有鄉(xiāng)土傳統,因為他們所受的當代教育告訴他們,過去那些“老八股”一無是處。而他們中去國內大城市甚至國外、見過一些世面的人多半會根據他們在歐洲某地看到過的某棟漂亮建筑來為自己的新房畫出一張四不像的模擬圖。然而他們實際上又都沒有一絲一毫專業(yè)建筑或規(guī)劃知識,因而對那棟他們湊巧看中的歐洲建筑的內在比例結構以及其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之類學問一竅不通。
當這些南腔北調的拙劣的山寨建筑堆積在一處,就構成眼下的新城、新鎮(zhèn)、新村那種雜亂無章、夸張丑陋的文化圖景。而這,就是我們這個自以為是的時代將要留給后人的文化垃圾。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