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灝:燈是住宅的精靈
摘要: 這位意欲在中國民居領域深耕細作的建筑師,深信民居是建筑設計遺漏的處女之地,在這片處女之地上,民宅的設計擁有著廣泛的探索性、自由度,任由建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耕耘民宅這塊處女地,建筑師往往需要更綜合的素質(zhì),建筑師更像一個“總控”,一人兼具了室內(nèi)設計師、家具設計師、燈具設計師甚至是燈光設計師的職能。
其實,這兩者也不是完全矛盾的,這取決于這個建筑是用來干嘛的。如果是民居就沒有露的需要,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露給別人看。當然也有些人特別開放,有這方面的需求,根據(jù)需求的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我們做過的大部分民居看上去都蠻低調(diào)的,目的就在這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是藏起來的,就意味著外表有可能很簡單,甚至很丑陋。如果,你要閱讀這個房子就一定要進入這個房子的內(nèi)部,才能了解它。
當然,那種想露但是露得還不夠好的房子在中國非常多,有可能是因為業(yè)主的美學水準在這里,或者建筑師的美學水準在這里。
《阿拉丁·設計》:說到這里我就想起來之前我們采訪的一位建筑師,他認為建筑的功能的改變會對人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影響和改變。您怎么看待建筑的功能性對生活方式的改變?
王灝:我們認為一個民居它代表的是當代或者古代的一種生活方式。古代的社會倫理或者社會道德會對個人的要求會非常高,比如小孩要住哪兒,老人要住哪兒,有這種規(guī)矩,現(xiàn)在這種規(guī)矩非常少了。我們設計的民居,希望培養(yǎng)一種新的道德和秩序,一種有節(jié)制的生活、綠色的生活,不要鋪張浪費,還要有規(guī)矩。比如說你的臥室不要太大,你的客廳也不要太大,可能里面還要有天井,天井是對傳統(tǒng)的一種延續(xù),通過這個天井你可以回想起古代,回想起傳統(tǒng)要求的一些事情。這種東西是肯定會影響到個人的。一個好的民居本身肯定會有一些高于功能本身的空間設置。這種空間設置你可以說它是一種延續(xù),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化,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暗示。總的來講,總是希望居住在這個空間里面的主人產(chǎn)生一些跟住在商品房里面不一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就跟你出生在書香門第,你身上也帶著一股書香氣息是一樣的。
《阿拉丁·設計》:經(jīng)過這些年來的探索,您認為民宅該如何去處理跟周圍環(huán)境、肌理和人文的關系?
王灝:我們有幾個原則,一個就是剛才已經(jīng)談到的“藏起來”的原則,外表是一種封閉、接納的姿態(tài),比如說我們一個村莊,基本上都是熟人,倒推一百年可能大家都是親戚關系,意味著大家做的房子都會有一種相似性,外表看上去差不多的,所以我們要把最重要的東西表現(xiàn)在內(nèi)部空間,而不是房子的外表。
第二個原則,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氣候或者建材,我們會去尊重當?shù)氐臍夂蛐曰蛘呓ú摹R环矫媸墙档瓦@個房子的造價,另一方面也是增加這個房子的社會性。而真正影響房子核心思想的是設計哲學,設計哲學是非常形而上的東西,指導著我們怎么去布置空間,怎么去利用結構,然后落實到當?shù)氐慕ú摹⒃煨停强梢愿鶕?jù)地域的變化而做出調(diào)整的。這樣每一個房子看起來都很好地融入了當?shù)氐姆諊?/p>
《阿拉丁·設計》:不管是民宅還是其他的項目,通風、采光通常都建筑師非常關注的兩個因素。您如何理解建筑和光的關系?
王灝:光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光,一種是人工光。國內(nèi)很多房子的自然采光做得很差,大多數(shù)都是靠人工光來解決照明問題。很少有房子可以通過自然采光來滿足室內(nèi)的照明,都需要靠人工光。我認為一個好的房子一定是人工光環(huán)境跟自然光環(huán)境有著很好的契合。一個要降低能耗,第二是增加空間的動人性。因為只靠人工光是不會產(chǎn)生一種精神力量,我們很難對著一個電燈泡發(fā)呆,但是我們對著太陽時會覺得它非常偉大。
一個好空間設計,一定是光環(huán)境做得非常好的,尤其是住宅空間,對光的要求更加嚴格。為什么呢?因為住宅空間需要一個溫馨的光環(huán)境,對自然光環(huán)境的需求更大。好的設計要考慮到這兩個光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或者互相利用。這兩個光環(huán)境都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通風也是一個大問題,古代的房子有非常好的通風,現(xiàn)在的房子都不考慮自然通風的重要性,就是考慮也是其次。我個人覺得這里面涉及到健康的問題,有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人住在里面肯定會更加衛(wèi)生、更加健康。
《阿拉丁·設計》:在您的項目當中,您會如何設計“光線”?
王灝:一般我們通過一些天井來采光,彌補室內(nèi)光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們會用一些粗檐、墻體來精確控制自然光對內(nèi)部光線的影響。任何條件下,自然光都要比人工光好,但我們不能靠自然光解決所有的問題。剩下的就是人工光的柔和度、協(xié)調(diào)性,這就要選擇不同的燈具、不同的燈光設計方式。
《阿拉丁·設計》:在民宅項目中,燈光是如何處理的?
王灝:我們會找一些專業(yè)燈光設計師做一些咨詢,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氛圍,是泛光照明還是重點照明,我們需要怎么樣的燈具造型等等。有時候我們會自己設計一些燈具造型,因為要跟空間匹配。我們認為,燈是一個住宅的精靈,很多時候氛圍的塑造是靠燈的,在哪個位置,用什么造型的燈具,數(shù)量多少、高度多少,營造出什么樣的氛圍,對居于其中的人來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阿拉丁·設計》:您認為,建筑師和照明設計師之間如何合作會更好?
王灝:首先是前期介入,共同確定了原則之后,后期的工作就交給專業(yè)的燈光設計師負責。最重要的一點是建筑師要負責燈的造型。燈光設計師很多時候關心的是燈光的氛圍,還有照度是多少?光給你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冷光還是暖光?高色溫還是低色溫?他關心的是燈光的質(zhì)量,但我們建筑師還是要關心燈的造型。
《阿拉丁·設計》:其實做一個民宅的設計,您的身份并不僅僅是建筑師,同時還可能是室內(nèi)設計師、家具設計師、燈光設計師,與普通的建筑師相比,您認為這其中的區(qū)別在哪里?
王灝:我覺得現(xiàn)代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建筑師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動物了,比如說有甲方,有各種細分的分工,如果每個人掌握的專業(yè)知識都非常局限的話,是非常不利于建造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一個好的東西肯定是天衣無縫的,美學要高度一致,各方面都要比較均衡,比如說結構、材料、人工環(huán)境、燈光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如果一個項目很大,或者切得很碎,意味著建筑師掌控能力有限,這就會導致這個項目的藝術感或者總體的高度也有限。
但在一個住宅項目里面,建筑師往往就變成了一個“總控”,控制建筑設計、室內(nèi)設計、家具設計,燈光設計甚至燈具設計,最終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度非常高,美學價值特別大,做得好的話,甚至會變成一個遺世之作。這對建筑師的綜合素質(zhì)要求特別高,因為你不了解室內(nèi)設計、你不了解家具、不了解燈光你都很難做得好。為什么培養(yǎng)一個建筑師是一個艱難或者很漫長的過程呢?因為你要在了解很多知識的前提下,才能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觀點或理念,然后去解決建筑上涵蓋的所有問題。
《阿拉丁·設計》:您之前留學德國的經(jīng)歷,對您作為建筑師的成長影響大嗎?
王灝:我覺得這段經(jīng)歷讓我看清楚了西方的建筑,看清楚了它的優(yōu)點,也看清楚了它的缺點;也看到了中國的設計哲學,中國傳統(tǒng)的設計方式,中國古代的建筑非常偉大的地方。中國的古代建筑非常綜合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材料、人與社會、人與倫理之間的關系,又能保持一個非常舒適的居住空間,它又是可持續(xù)的、環(huán)保的,矗立兩三百年都沒有問題。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中國古建筑是不行的,也不是怎么仿古去做到古代建筑的模樣。因為仿古,你是永遠做不到古人的高度的,所以我們要去分析它,挖掘它,把它們一些好的東西通過一種現(xiàn)代的材料把它塑造出來。
通過國外的游學,再加上這幾年的建筑實踐,隨著時間的積累,我慢慢地發(fā)現(xiàn)一個民居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一個博物館,也遠遠大于一個宮殿,因為這跟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一個博物館做得再好,你一個月去一次就不得了了。但一個房子好,它就會培養(yǎng)你的生活方式,提高你的生活質(zhì)量,無形中在精神方面給你施以影響,包括規(guī)矩、倫理。我覺得人是避不開這些東西的,因為空間是倫理的一個物化。
《阿拉丁·設計》:其實您留學的這段經(jīng)歷促使您去思考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王灝:對的。你去看西方的建筑都是產(chǎn)品主義的,它們鼓勵你去消費,鼓勵人跟自然隔絕,房子是房子,自然是自然,一旦介入自然環(huán)境也是非常機械的介入,不像中國人這么主動地介入,它是以高能耗為代價的,這意味著它是不可持續(xù)的。
《阿拉丁·設計》:作為一個建筑師,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可能是如何不去重復自己。做了這么多的民宅項目,您是如何避免重復自己的?
王灝:這個問題很尖銳啊!我相信在50歲之前我都會自己革命,重復只說你老了或者說不要再做了,因為一旦重復了你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說明你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了。50歲之后,去做一些重復的事情也沒有必要。你可以把機會留給年輕人了,讓他們再去開拓,讓他們?nèi)?chuàng)新,因為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使命。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