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 晶能光電芯片生產車間。
圖② 王敏(前)與研發團隊在車間工作。
圖③ 晶能光電硅襯底LED芯片生產車間。
時隔兩年,再次見到晶能光電(江西)有限公司CEO王敏,是在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前夕。因為自主研制硅襯底LED芯片并將其產業化推向全球市場,他和他的團隊一舉摘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桂冠。
這并非他們第一次斬獲殊榮。事實上,早在2011年,晶能光電就曾因“用普通設備,更低成本工藝生產LED”,與Apple、IBM等公司一同入選當年的“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2012年更因硅襯底大功率LED芯片量產,入選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年度新聞事件;2014年美國能源部則在《固態照明研究與發展制造藍圖》報告中寫到:“晶能光電是硅襯底LED技術的最早實踐者,并在2012年6月開始量產硅襯底氮化鎵LED芯片”……
“我們很慶幸,做的是為人類創造光明的事兒;我們很幸運,選擇了硅襯底LED技術,并將這條路越走越寬。”王敏驕傲地說。
找錢
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一頭扎進剛起步的LED行業,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勇氣。
當年,王敏只是LED產業鏈中的“局外人”。浙江大學機械系畢業后,他進入江西省外貿廳,從事儀器、實驗設備引進工作。因為同為江西余干縣黃金埠中學的校友,更因直接參與南昌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實驗設備的引進,1994年,他與研究硅襯底LED的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開始了合作。
2004年,硅襯底LED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王敏意識到:“這或許就是我一直要找的能做成世界級公司的技術!”于是,他從創立不久的南昌科技示范學院藥學院全身而退,開始漫長的LED產業化苦旅。
北上、南下,銀行、投資機構,國企、民企……凡是當時能想到的或許可以籌些錢的地方,王敏一個沒落下。投資人聽到技術時很興奮,但了解到這還只是實驗室技術,考慮到投資風險,又都臨陣退卻了。“他們希望投資的次年就能靠盈利回收50%的成本,兩年內就將成本全部收回。”王敏笑著回憶。
正在王敏一籌莫展之際,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金沙江創投合伙人潘曉峰,獨特的LED技術讓這位資深投資人眼前一亮。終于,一年50多次的輪番考察、10萬多字的技術報告形成后,金沙江創投拋出“橄欖枝”,牽頭投資1000萬美元用于技術中試,并由江風益教授和王敏聯合創立晶能光電。
有了這場“及時雨”,中試順利開展。可很快,公司財務再次捉襟見肘,產業化資金沒有著落。也難怪,從基礎科研的實驗室階段,到成果轉化的中試階段,再到形成生產力的產業化階段,這3個階段的投入比一般為1∶10∶100。而一臺核心生產設備MOCVD就需要2000多萬元,資金投入之巨大,可想而知!于是,王敏又作出了在外人看來更為“瘋狂”的舉動——2007年完成495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擴建3條生產線;2010年完成550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擴建21條生產線。
融資的代價是原始股權被大量稀釋。“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拱手讓給別人,不后悔?”面對筆者的追問,這位看起來一身學者氣質的老總略顯羞澀地笑了笑,“家里吃飯的錢夠了,再多的錢就只是符號”。王敏的偶像是僅持有1.4%股權的華為“掌舵人”任正非,在他看來,控不控股,有多少股權不重要,“關鍵要看是否有利于晶能光電發展壯大”。
事實印證,王敏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風投持續的資金注入下,晶能光電每年用于技術研發的投入保持在8000萬元以上。可問題同樣存在,風投周期太長、資金到位太慢,好幾次公司賬上山窮水盡,員工工資都成問題。那段日子成為王敏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光——每個季度末,他都將自己關在辦公室內,四處打電話借錢——家人、朋友甚至投資人,他幾乎借了個遍,借了多少次他已記不清了。
但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向老父親借錢。2011年底回家過年的王敏猶豫再三,向經營著一家私立中學的父親開口借1500萬元。然而老爺子的一句話,讓這位素來最被信任的長子有些無地自容。老爺子問他,“這筆錢到底能不能還,若不能還,我也借給你,但會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從小到大從不讓父母操心的王敏第一次被父親質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一晚他躺在床上輾轉難眠,也問自己:“40多歲創業,成不成功在此一舉,到底值不值得?”
當然,上天沒有辜負他的執著。2012年,晶能光電在全球率先實現硅襯底大功率LED芯片的規模化量產,成功將硅襯底LED芯片應用于照明領域,并率先在全球完成專利布局,贏得先機。目前以硅襯底LED技術為基礎,通過產業鏈上、中、下游垂直整合,晶能光電在全國已形成擁有12家企業的硅襯底LED產業鏈。2015年,硅襯底LED產業鏈產值預計達50億元,未來3年可望形成百億元產值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