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與哥哥一同著手改善生產質量的問題。當時低地燈泡工廠必須有著許多玻璃師傅,以吹制的方式制造燈泡的外殼,因此玻璃師傅的手藝決定了工廠的良率。赫拉德與安東設計、導入了第一條機械化的玻璃燈罩生產設備,大幅提升了產品的良率,同時縮短了生產的時間,讓產能升級,拉低了單位成本。
年輕的安東,察覺到燈泡的普及率太低,而荷蘭國內的市場規模太小,根本支撐不起燈泡產業;若要擴展銷售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拓展到國外市場。當時歐洲諸國之間的貿易障礙并不存在,歐洲大陸內的國際貿易盛行。盡管如此,身為公司唯一的業務員,安東卻只懂得荷語,根本無法做國際生意。
語言障礙并沒有阻礙安東拓展市場的決心,他拎著一只皮箱,裝著大大小小各種燈泡,買了張車票,跳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靠著比手畫腳,加上質量改善后的廉價燈泡,他竟然接下了一張俄羅斯的大訂單,讓公司第一次賺了錢。此后,他陸陸續續得到許多俄國生意,正式成為飛利浦公司的王牌業務員。
善謀者得天下
短短3年內,飛利浦燈泡業務成長5倍以上。在業務訂單上取得重大進展,讓安東更有自信地在其他領域展現他的商業才華。首先,為了滿足迅速成長的訂單,必須擴展工廠的產線—這是個曠日費時的工作,但訂單可不等人。安東選擇以并購或是外包的方式,將荷蘭南部的燈泡產能盡數納入麾下。
手握訂單,再用訂單去談產能,壓低成本;透過低成本,又能爭取到更多的訂單—安東深諳此道。很快地,飛利浦就成長為荷蘭境內最大的燈泡公司。
飛利浦燈泡工廠早期生產的鎢絲燈泡。
安東?飛利浦成為低地國中讓人聞風喪膽的談判家、大商人,他的口頭禪是:「讓他們知道他們是在與誰做生意(They will know who they’re dealing with)。」
在當時,世界上的三大照明業者分別是美國的通用電氣(愛迪生創辦的公司)、以及德國的AEG與西門子。這三家公司擁有大量的燈泡專利,以及龐大的研究團隊與實驗室,為公司提供強大的研發后盾。舉例來說,西門子擁有近百位科學家投入鎢絲燈泡的開發,擁有上百件專利。而整個飛利浦公司,只擁有寒酸地不到十項專利;所謂的研發人員,只有總經理兼研發長的赫拉德一個人。
那是個智慧財產權觀念還不普及的年代。安東心想,要突破與這些大廠的不對稱競爭,唯一的方法就是偷技術。在飛利浦公司發展的頭20年,公司信奉著老二哲學:讓那些大公司去做研發,我們只要能快速復制就好。因為沒有研發成本,復制出來的產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進行銷售—這讓三大燈泡公司對飛利浦頭疼不已。
1911年,美國的通用電氣發明了一項前瞻的技術:拉拔鎢絲(drawn tungsten),讓燈泡的亮度更亮、光效率更高。安東只身飛到美國,透過他的商業人脈以及威逼利誘手段,在歐洲人還沒看到這顆最新的鎢絲燈泡之前,搶先一步親眼參觀了通用電氣的生產線。等他一回荷蘭,立刻告訴赫拉德他的所見所聞,不到幾個月,就復制了鎢絲拉拔技術。
飛利浦兄弟的這種「Me too」策略,短短20年為這家荷蘭公司打下半壁江山,但是終于讓他們招惹上大麻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