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路燈內部結構
飛利浦智能燈桿的內部技術相當簡單,并且有很明確的定義。但當城市預算較緊但以創新的方式思考物聯網時,這種燈桿的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就不得而知了。
當今的智能燈桿有兩種配置——安裝三個大型愛立信RU-11或RU-12 60W LTE無線電裝置的高功率燈桿,以及安裝六個5~10W無線電裝置(覆蓋約1000英尺短距離)的低功率版本。高功率版本中,無線電裝置安裝在燈桿的擴展基座中,而低功率版本的無線電裝置則安裝于燈桿內部,天線位于LED燈附近的天線罩中。
大多數燈桿都有電子設備,用于處理無線電訊號和數位基頻訊號。營運商只使用燈桿中的無線電裝置,并將其連接到云端的無線接取網路,再由無線接取網路處理數位基頻任務,愛立信北美企業夥伴與聯盟負責人Sridhar Vadlamudi表示。
洛杉磯還要求燈桿內安裝備用電池,預防斷電發生。圣何塞要求安裝智能電表來支付電費,但這在洛杉磯并不需要,因為洛杉磯對于電力方面有一整套的協議。
截至目前為止所安裝的燈桿數量超過了50個。第一支燈桿在2015年7月進行測試,并在9月份首次正式實施。
智能路燈還沒有明確的發展藍圖。“我們想把重點放在LTE上,一旦成功后,就很容易再整合Wi-Fi或其它功能。”Vadlamudi指出,“我們正在考慮槍聲、污染和交通感測器,目前還沒有專為部署這些感測器的相關申請,但既然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就能做下去。”
智能城市考慮感測器網路
城市物聯網網路的概念仍在發展初期,并且引發了許多棘手的問題,飛利浦的McShane指出,“部署城市物聯網的資本支出非常龐大,而且我們必須知道資料如何流至哪個中樞,以及如何進行分析——而且還有許多公眾政策也必須同時制訂。”
圣何塞資訊長Vijay Sammeta對此表示同意。他認為智能城市具有‘蠻荒西部’(wild West)的特性,而今正是時候從展示計劃轉型至更加困難的實際部署工作了。
Sammeta認為,“智能城市再次喚醒了政府部門的研發思維,但這些事情都需要花時間、金錢和精力,因此必須遵循我們的優先順序逐步進行。”。
舉例來說,圣何塞剛剛與英特爾共同完成了一個為期一年的先導計劃,這項計劃涉及在市內安裝10個空氣品質感測器。他表示,“我們確實想多看看其他相關計劃……但我想像中的路燈桿還有許多東西要加進來。”
截至目前為止,政府和供應商都不知道城市需要什么樣的感測器、應該如何認證這些感測器以及如何建立、支付和執行涵蓋多個資料組合的中央資料庫。多個資料組合通常比只有一種資料更有趣,但“當供應商越來越多時,資料也會變得日益復雜。”Sammeta指出。
圣何塞市LED路燈設計指南中的一些數學公式
在展示另一種方法的先導計劃中,圣何塞正在制作有關交通訊號相位的即時資料并提供給汽車制造商。汽車廠家將有機會創造補充GPS地圖的服務,而城市和駕駛人也能找到減少交通擁塞的方法。
洛杉磯最終計劃安裝400至600支智能燈桿,并正考慮可以含有什么樣的其它感測器。該城市還在考慮在一些燈桿中增加為電動車充電的充電樁。
“我們正與多家制造商合作,討論諸如溫度、二氧化碳感測器等任何感測器或甚至是地震感測器等用于監控犯罪或停車的攝像機等各種想法。”洛杉磯路燈處負責人Ed Ebrahimian表示,”我可能只需要200到300個感測器,因為它們不必須安裝在每個燈桿上,大約每三到五個街區裝一個就行了——好消息是我們已經有可用的通訊技術到位了。”
圣何塞市市民創新管理人員Teri Killgore也表示同意。”對于智能城市應用來說,這是下一個重要的發展前線。”她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