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德國煤氣燈公司(Auer-Gesellschaft)注冊了“OSRAM”商標,13年后的1919年,德國煤氣燈公司、德國通用電器(GE)、西門子和哈爾斯克(Siemens & Halske AG)通過整合各自的白熾燈業務,合并成一家新的公司,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全稱“OSRAM Lightbulb Company”(歐司朗燈泡公司)。
斗轉星移,2019年歲末,AMS(艾邁斯,全球領先的高性能傳感器解決方案商,蘋果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收購OSRAM塵埃落定。不管是炒股炒成了大股東,還是為了”Bright Future”而上演的蛇吞象大戲,一邊兒是情有獨鐘,一邊兒是欲拒還迎,眉來眼去的,聊著聊著床單兒就滾到一起去了。
這一刻,從OSRAM以一個獨立的照明公司出現算起,剛好一百年。
自此,GE、PHILIPS和SIEMENS全部退出了傳統照明產業,而OSRAM也即將“換骨洗髓”,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是行業的“至暗時刻”,只是大部分人都在夢中酣睡未曾驚覺。
AMS得逞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幾乎是第一時間就發布了“ams has today exceeded the minimum acceptance threshold of 55%”的消息。
史記·OSRAM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
記今朝
做為曾經的“福玻斯卡特爾聯盟”主要發起公司之一,多年以來,SIEMENS旗下的OSRAM與PHILIPS照明、GE照明始終保持著協同發展的默契,在技術創新、行業規范和市場監督方面共同引領著照明行業的進程,在光源時代,這一點尤其明顯。
1906年,
OSRAM商標注冊;
1910年,
推出鎢絲燈;
1919年,
OSRAM燈泡公司成立;
1925年,
推出雙絲燈泡BILUX;
1930年,
推出水銀短弧燈HBO;
1936年,
推出熒光燈;
1937年,
SUPERLUX高壓熒光燈獲得世博會金獎;
1954年,
推出電影投影用短弧氙燈XBO;
推出金屬鹵素燈Powerstar HQI。
1978年,
推出熒光燈LUMILUX;
1980年,
推出電子鎮流器 EVG QUICKTROUNIC;
1983年,
XBO獲好萊塢榮獲奧斯卡獎;
1985年,
推出緊湊型熒光燈DULUX EL;
1987年,
HMI再獲好萊塢榮獲奧斯卡獎;
1991年,
推出汽車用氣體放電燈D1;
1993年,
歐司朗收購SYLVANIA North American;
2003年,
在Regensburg建立了LED工廠;
2005年,
推出消毒用低壓放電燈PURITEC HNS;
2008年,
推出藍色及綠色半導體激光器;
2013年,
從西門子拆分獨立上市;
2014年,
推出無線光管理系統及產品LIGHTFY;
2015年,
用于虹膜掃描的紅外發射源;
2016年,
寬帶紅外發射器;
發布去掉燈泡圖形的全新企業標志;
汽車尾燈OLED模組;
2017年,
出售通用照明業務LEDVANCE;
2018年,
歐司朗旗下業務重整:
汽車(AM),
光電半導體(OS)
數字照明(DI);
2019年,
AMS收購OSRAM。
致力于基礎性的技術研究,五年甚至十年更新或者新推一代光源產品,日子就這樣慢悠悠的過著,像每天太陽升起落下劃過天空的軌跡,不急,不緩,堅定,自信。
從2003年開始,OSRAM的畫風突變,在技術路線上,值得耀之于世的內容全部都偏向于半導體類產品,而且并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照明業務,這就是眼界,站得高,看得自然就遠。
只是,行業變革的節奏是如此的快,OSRAM的轉型又是如此之慢,不僅錯失了LED通用照明的黃金發展時段,也未能在半導體新興技術領域占據制高點。
多年投入巨資研發的OLED產品始終未能形成足夠的市場影響力;幾大巨頭攜手推進的DALI數字照明技術也曲高和寡,在歐洲以外的市場長期以來局限于政府買單的重點工程項目應用;圍繞LED產品標準化展開的ZHAGA規范也未能如預期般實現全球市場影響力……百因必有果,持續徘徊的業績必然會影響到OSRAM的發展信心,脫離SIEMENS獨立運作之后,斷尾只是權宜之計,尋找新的賽道才是目標。
史海鉤沉·并購與出售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
天知曉
數字照明,人因照明,至少目前來說,這些都還只是故事,而且技術形態也沒有完全確定;傳統照明領域已經切割,雖然還有各種藕斷絲連,但已經很難再次構成OSRAM的主流業務;半導體成為發展支柱,在常規照明封裝產品的基礎上,逐漸延伸出激光、紅外、各種傳感元器件等業務;汽車照明和投影光源等特種照明領域始終處于業內領先地位,一直是看家法寶,無出其右,也是最為收購方所垂涎的資產。
AMS其實就是奔著歐司朗的OS和AM兩個部分來的,這個我們等一下再分析,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AM。
1993年,
收購SYLVANIA North American;
1999年,
合資成立OSRAM Opto Semiconductor;
2001年,
OS變成全資子公司;
2003年,
并購俄羅斯熒光燈制造商SVET;
2006年,
在泰國、印度等地設立照明工廠;
2007年,
在馬來西亞檳城設立LED封裝工廠;
2011年,
收購德國Siteco公司;
完全收購TRAXON(包括e:cue);
并購美國照明軟件系統廠商Encelium;
2012年,
在無錫建立LED封裝工廠;
2013年,
從西門子拆分,于德國獨立上市;
2014年,
收購意大利娛樂照明廠商Clay Paky;
2015年,
以3.5億歐元出售所持有的佛山照明股份;
2016年,
收購法國娛樂照明品牌ADB TTV SAS;
收購車用模塊廠商Novità Technologies;
2017年,
出售通用照明“燈泡”業務LEDVANCE;
收購美國軟件平臺供應商Digital Lumens;
(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
收購美國LED特種照明供應商LED Engin;
2018年,
收購美國VCSEL供貨商Vixta;
(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
收購美國制造商Fluence Bioengineering;
(智能植物生長照明燈具制造商)
收購電子元器件品牌BAG Electronics;
2019年,
出售SYLVANIA Lighting Solution;
出售通用照明公司Siteco;
宣布收購英國公司Ring Automotive Ltd;
(汽車照明、電子和配件)
從2011年開始,歐司朗開始頻繁并購與出售,買買買,賣賣賣,至今,除了數字照明(DI)事業部保留的一小部分電源與光模組業務,歐司朗基本上與已經通用照明沒有什么關聯了。
數字照明里的“照明”還是我故意加上去的,人家就叫DI(數字事業部),感覺有很強烈的出離“照明”而勝于“照明”的意愿。
雖然“數字照明”與“人因照明”聽上去很美,但身體卻是很誠實的,歐司朗在并購和出售中表現出來的“實用性”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一買一賣,都在追求長遠布局的同時充分的保障了眼前的利益。
就連最后的聯姻AMS,也賺足了眼球,從欲拒還迎到最后交易達成,歐司朗股價足足上漲了42%,46億歐元的對價,合人民幣差不多350億。讓人忍不住想吐槽營收過百億卻賣了個白菜價的.......
轉型不可謂不劇烈,過渡不可謂不平穩,這就是跨國企業的范兒。只是在CEO來來往往的轉型過程中,在乾坤挪移的業務結構調整里,日子雖然好混,卻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被編入“LEDVANCE”這樣的梯隊里,也是一種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