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熒光粉發光材料發展現狀
上傳人:未知 上傳時間: 2006-03-06 瀏覽次數: 225 |
CRT熒光粉。CRT(陰極射線)熒光粉是稀土在發光材料中最早的應用,彩電的普及和PC的蓬勃發展使這一經典的新材料高速增長,目前仍有7%的年增長率,但也面臨著平板顯示的挑戰。彩電和彩顯用熒光粉的工藝基本形成于70年代,美國RCA是這一技術的鼻祖,但日本的Nichia﹑Kassei等公司為這一領域持續注入了新的技術內容,使熒光屏的亮度、對比度、清晰度、日光可讀性、壽命等指標有了極大的提高。日本公司幾乎壟斷了CRT熒光粉的技術,他們是行業技術標準和使用方法的制定者。
燈用熒光粉。1974年Philips公司首先合成了稀土綠粉(Ce,Tb)MgAl11O19﹑藍粉(Ba,Mg,Eu)3Al16O27和紅粉Y2O3:Eu,并將它們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了三基色熒光粉。由于稀土三基色熒光粉優異的發光特性和節能的特點使它的應用越來越廣,美、韓等國均已立法來推廣節能等燈的使用,近年來,這一市場的增長保持在15~20%的水平。燈用熒光粉方面技術水平較高的Nichia﹑GE和東京化學等公司。
等離子平板顯示(PDP)用熒光粉。在眾多的平板顯示技術中,PDP是中大屏幕(30~50寸)的首選,也是唯一達到商品化的平板顯示技術。隨著產品合格率的提高,售價已在3~5萬圓(40~42英寸),年銷售增長達50%。目前世界上制造PDP的廠家不多,主要是日本 Fujitsu﹑Mitsubishi﹑Panasonic﹑Pioneer﹑NEC﹑Hitachi, 美國Photonic Image﹑Plasmaco﹑Rogers, 韓國Samsung, 法國Thomson,荷蘭Philips。PDP制造技術基本為日本壟斷,熒光粉的配漿技術則由DuPont壟斷。
長余輝熒光粉。近年來,長余輝熒光粉發展很快,除了新的熒光粉不斷出現外,由于熒光粉理論和制造技術的發展,許多傳統的熒光粉又被賦予了新的應用特性。同時,應用市場的不斷擴大,也促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
光轉換材料。光轉換材料是吸收太陽光中于植物生長不利的紫外光,再轉換為有利植物生產的可見光,主要是400~480nm的蘭光和600~680nm的紅光,從而促進作物的光合作用,達到作為增產早熟的目的。常見的有稀土有機配合物光轉換劑和稀土無機發光材料光轉換劑,如TTA-TOPO:Eu3+, 364nm紫外線激發下發紅光,稀土(Eu、Tb)螯合物光轉換劑;CaS:Eu、Cl、CaS:Cu、Eu。
電致發光(EL)熒光粉。電致發光是將電能直接轉化為光能,它的特點是工作電壓低、能量轉換效率高、體積小、重量輕、工作范圍寬、響應速度快,可做成全固體化的器件。稀土摻雜的ZnS,CaS和SrS薄膜電致發光器件在平面顯示中嶄露頭角。
場致發射顯示(FED)用熒光粉。FED是有可能與PDP和LCD相競爭的平板顯示,它的畫面質量和分辨率優于CRT,響應速度快(≤20μs), 而功耗僅是LCD的1/3,平板顯示的厚度和重量也僅為LCD的1/2,其應用前景引人關注。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