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LED封裝的設計和研究
上傳人:(編輯:tOm) 上傳時間: 2011-01-14 瀏覽次數: 423 |
一、前言
大功率LED封裝由于結構和工藝復雜,并直接影響到LED的使用性能和壽命,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特別是大功率白光LED封裝更是研究熱點中的熱點。LED封裝的功能主要包括:1.機械保護,以提高可靠性;2.加強散熱,以降低晶片結溫,提高LED性能;3.光學控制,提高出光效率,優化光束分布;4.供電管理,包括交流/直流轉變,以及電源控制等。
LED封裝方法、材料、結構和工藝的選擇主要由晶片結構、光電/機械特性、具體應用和成本等因素決定。經過40多年的發展,LED封裝先后經歷了支架式(Lamp LED)、貼片式(SMD LED)、功率型LED(Power LED)等發展階段。隨著晶片功率的增大,特別是固態照明技術發展的需求,對LED封裝的光學、熱學、電學和機械結構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有效地降低封裝熱阻,提高出光效率,必須采用全新的技術思路來進行封裝設計。
二、大功率LED封裝關鍵技術
大功率LED封裝主要涉及光、熱、電、結構與工藝等方面,如圖1所示。這些因素彼此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其中,光是LED封裝的目的,熱是關鍵,電、結構與工藝是手段,而性能是封裝水平的具體體現。從工藝相容性及降低生產成本而言,LED封裝設計應與晶片設計同時進行,即晶片設計時就應該考慮到封裝結構和工藝。否則,等晶片制造完成后,可能由于封裝的需要對晶片結構進行調整,從而延長了產品研發周期和工藝成本,有時甚至不可能。
具體而言,大功率LED封裝的關鍵技術包括:
(一)低熱阻封裝工藝
對于現有的LED光效水平而言,由于輸入電能的80%左右轉變成為熱量,且LED晶片面積小,因此,晶片散熱是LED封裝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主要包括晶片布置、封裝材料選擇(基板材料、熱介面材料)與工藝、熱沉設計等。
圖1 大功率白光LED封裝技術
圖2 低溫共燒陶瓷金屬基板
LED封裝熱阻主要包括材料(散熱基板和熱沉結構)內部熱阻和介面熱阻。散熱基板的作用就是吸引晶片產生的熱量,并傳導到熱沉上,實現與外界的熱交換。常用的散熱基板材料包括矽、金屬(如鋁,銅)、陶瓷(如Al2O3,AIN,SiC)和復合材料等。如Nichia公司的第三代LED采用CuW做襯底,將1mm晶片倒裝在CuW襯底上,降低了封裝熱阻,提高了發光功率和效率;Lamina Ceramics公司則研制了低溫共燒陶瓷金屬基板,如圖2,并開發了相應的LED封裝技術。該技術首先制備出適于共晶焊的大功率LED晶片和相應的陶瓷基板,然后將LED晶片與基板直接焊接在一起。由于該基板上集成了共晶焊層、靜電保護電路、驅動電路及控制補償電路,不僅結構簡單,而且由于材料熱導率高,熱介面少,大大提高了散熱性能,為大功率LED陣列封裝提出了解決方案。德國Curmilk公司研制的高導熱性覆銅陶瓷板,由陶瓷基板(AIN和Al2O3)和導電層(Cu)在高溫高壓下燒結而成,沒有使用黏結劑,因此導熱性能好、強度高、絕緣性強、如圖3所示。其中氮化鋁(AIN)的熱導率為160W/mk,熱膨脹系數為4.0×10-6/℃(與矽的熱膨脹系數3.2×10-6/℃相當),從而降低了封裝熱應力。
圖3 覆銅陶瓷基板截面示意圖
研究表明,封裝介面對熱阻影響也很大,如果不能正確處理介面,就難以獲得良好的散熱效果。例如,室溫下接觸良好的介面在高溫下可能存在介面間隙,基板的翹曲也可能會影響鍵合和局部的散熱。改善LED封裝的關鍵在于減少介面和介面接觸熱阻,增強散熱。因此,晶片和散熱基板間的熱介面材料(TIM)選擇十分重要。LED封裝常用的TIM為導電膠和導熱膠,由于熱導率較低,一般為0.5-2.5W/mK,致使介面熱阻很高。而采用低溫和共晶焊料、焊膏或者內摻納米顆粒的導電膠作為熱介面材料,可大大降低介面熱阻。
(二)高取光率封裝結構與工藝
在LED使用過程中,輻射復合產生的光子在向外發射時產生的損失,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晶片內部結構缺陷以及材料的吸收;光子在出射界面由于折射率差引起的反射損失;以及由于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臨界角而引起的全反射損失。因此,很多光線無法從晶片中出射到外部。通過在晶片表面涂覆一層折射率相對較高的透明膠層(灌封膠),由于該膠層處于晶片和空氣之間,從而有效減少了光子在介面的損失,提高了取光效率。此外,灌封膠的作用還包括對晶片進行機械保護,應力釋放,并作為一種光導結構。因此,要求其透光率高,折射率高,熱穩定性好,流動性好,易于噴涂。為提高LED封裝的可靠性,還要求灌封膠具有低吸濕性、低應力、耐老化等特性。目前常用的灌封膠包括環氧樹脂和矽膠。矽膠由于具有透光率高,折射率大,熱穩定性好,應力小,吸濕性低等特點,明顯優于環氧樹脂,在大功率LED封裝中得到廣泛應用,但成本較高。研究表明,提高矽膠折射率可有效減少折射率物理屏障帶來的光子損失,提高外量子效率,但矽膠性能受環境溫度影響較大。隨著溫度升高,矽膠內部的熱應力加大,導致矽膠的折射率降低,從而影響LED光效和光強分布。
螢光粉的作用在于光色復合,形成白光。其特性主要包括粒度、形狀、發光效率、轉換效率、穩定性(熱和化學)等,其中,發光效率和轉換效率是關鍵。研究表明,隨著溫度上升,螢光粉量子效率降低,出光減少,輻射波長也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白光LED色溫、色度的變化,較高的溫度還會加速螢光粉的老化。原因在于螢光粉涂層是由環氧或矽膠與螢光粉調配而成,散熱性能較差,當受到紫光或紫外光的輻射時,易發生溫度猝滅和老化,使發光效率降低。此外,高溫下灌封膠和螢光粉的熱穩定性也存在問題。由于常用螢光粉尺寸在1μm以上,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85,而矽膠折射率一般在1.5左右。由于兩者間折射率的不匹配,以及螢光粉顆粒尺寸遠大于光散射極限(30nm),因而在螢光粉顆粒表面存在光散射,降低了出光效率。通過在矽膠中摻入納米螢光粉,可使折射率提高到1.8以上,降低光散射,提高LED出光效率(10%-20%),并能有效改善光色質量。
傳統的螢光粉涂敷方式是將螢光粉與灌封膠混合,然后點涂在晶片上。由于無法對螢光粉的涂敷厚度和形狀進行精確控制,導致出射光色彩不一致,出現偏藍光或者偏黃光。而Lumileds公司開發的保形涂層(Conformal coating)技術可實現螢光粉的均勻涂覆,保障了光色的均勻性,如圖4b。但研究表明,當螢光粉直接涂覆在晶片表面時,由于光散射的存在,出光效率較低。有鑒于此,美國Rensselaer研究所提出了一種光子散射萃取工藝(Scattered Photon Extraction method, SPE),通過在晶片表面布置一個聚焦透鏡,并將含螢光粉的玻璃片置于距晶片一定位置,不僅提高了器件可靠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光效(60%),如圖4(c)。
圖4 大功率白光LED封裝結構
總體而言,為提高LED的出光效率和可靠性,封裝膠層有逐漸被高折射率透明玻璃或微晶玻璃等取代的趨勢,通過將螢光粉內摻或外涂于玻璃表面,不僅提高了螢光粉的均勻度,而且提高了封裝效率。此外,減少LED出光方向的光學介面數,也是提高出光效率的有效措施。
(三)陣列封裝與系統集成技術
經過40多年的發展,LED封裝技術和結構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如圖5所示。
圖5 LED封裝技術和結構發展
1、引腳式(Lamp)LED封裝
引腳式封裝就是常用的A3-5mm封裝結構。一般用于電流較小(20-30mA),功率較低(小于0.1W)的LED封裝。主要用于儀表顯示或指示,大規模集成時也可作為顯示幕。其缺點在于封裝熱阻較大(一般高于100K/W),壽命較短。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