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察秋毫】NO.2 朱劍修:考察目的是為了“用”
摘要: 阿拉丁照明網夜景|景觀照明頻道特推出2014年元月策劃【夜察秋毫】,請教專家、設計師們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分析如何對已建成的一個單體建筑,或一片建筑群,又或一座城市整體夜景照明項目進行考察,又如何將考察的結果轉化為進步的墊腳石。
有人說,光環境設計的第一層級是“光描繪”,也就是用光來描繪眼前的世界萬象;光環境設計的第二層級是“光創意”,也就是用光來做文化的定位、梳理;光環境設計的第三層級是“光哲理”,也就是用光來探索事物的本質和發展。
在照明設計中,我們不喜紙上談兵,我們愿意“實踐出真知”,我們也愿意將實踐真理的果子交換分享甘甜。
基于此,阿拉丁照明網夜景|景觀照明頻道特推出2014年元月策劃【夜察秋毫】,請教專家、設計師們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分析如何對已建成的一個單體建筑,或一片建筑群,又或一座城市整體夜景照明項目進行考察,又如何將考察的結果轉化為進步的墊腳石。
從城市的尺度、街道的尺度、近人的尺度去理解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照明設計所所長、設計總監,2014“阿拉丁神燈獎”評委之一朱劍修說,嚴謹的考察需要用到一些工具,尤其是夜景景觀用到的照度儀等工具,但最重要的還是用心去觀察,就像中國人烹飪,油鹽醬醋不會用量杯去計量,很多是靠基本功和感覺,感覺來自于審美體驗,不妨用照相機把這種體驗拍下來,用筆記畫出來,用電腦整理出來,體驗準確了,被受眾接受了,效果就出來了。
朱劍修
朱劍修參與的代表作品之一、2013“阿拉丁神燈獎”參評作品“北山之夜”(詳細)是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表現“北山之夜”特色街區總體夜景氛圍、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寧靜典雅的環境特色,以“找回時光和記憶”為主題,對北山街沿線兩大區塊(沿湖游步道、北側沿湖建筑群),三個層次(沿湖堤岸、湖邊行道樹、北側沿街建筑)以不同的照明手法進行設計,映襯出“山” 、 “水” 、“人” 、“文”的文化主題,使夜景燈光完美地融進“水墨畫卷”。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出,他注重照明對于歷史、文化等內蘊的表現。
北山之夜
朱劍修對夜景|景觀照明頻道記者說,“做好一個項目需要觀察細節,細致的觀察對設計的每一道流程都至關重要。務實之后就要務虛,觀察景觀的歷史文化演變,景觀設計的學科領域十分廣泛,加之景觀內部元素包羅萬象,這時候就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在延續文脈的同時賦予萬物以秩序感和美感,使夜景景觀成為一個有機的、自然的、和諧的生態系統。最后需要表現技法去說清楚這一問題。”“他說,考察照明項目需要根據夜景的現狀去分析,“雖然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觀察還是要從白天開始,明晰景觀的定位,地理位置和特性,從不同的尺度,城市的尺度、街道的尺度、近人的尺度去理解;從不同的肌理,建筑、植物、山、水、城等在空間的結構來明確。”
[NT:PAGE]
考察的目的為了“用” 貫徹和深化設計理念
北山之夜
在考察的過程當中,考察的重點包括哪些呢?需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呢?朱劍修說如果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話,盡可能越深入,除了載體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考察人的居住環境和人們生活與行為。“我們常說‘見光不見燈’,就是要關注光環境,打造光環境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所以以人為本一定要回到人本身的研究和定位。”誠然,回到人本身進行照明項目的考察評估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規律性不同,照明以人為本因而也需要迎合不同作息習慣的人群,由此可評估照明項目是否做到符合人之所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照明考察的目的就是為了“用”,為了促進日后工作更好地開展,不斷豐富經驗、提高水平。“通過考察,你會建立起基本的概念,能對從文脈傳承到場地理解提供了框架,使設計得以進行。”朱劍修說,考察獲取到的信息與內容要做不同層面的分析,得出依據、合理與否的標準,接下來進行分析和自身設計理念的結合,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使得自身設計理念也得以貫徹和深化,最后要做的是細節深入,解決可實施性和操作性方面的問題。
北山之夜
朱劍修還說到,要結合自身的經驗,從夜景景觀的角度出發進行考察。他認為一個好的照明設計,如詩如畫,要引人入勝,就必須具有畫面感,讓你浮想聯翩,不管敘述的故事如何曲折,有了真實的場景,你才能感受氣場、體會細節。作為設計師,可能觀察非常重要,所謂觀察,就是實地觀察調查。用心去觀察,觀察載體的豐富性,觀察四季的變化,觀察人們的生活和行為對一個接地氣的照明項目非常關鍵。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