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察秋毫】NO.6 專家眾論 絕知此事要躬行
摘要: 夜景|景觀照明頻道主題策劃【夜察秋毫】總結與細分頻道專家顧問、“2014阿拉丁神燈獎”評審委員交流心得:考察是照明設計的首要前提,不能停留在“窺一斑”,乃要“見全豹”,最終評價以人的視覺效果為重要標準。
有人說,光環境設計的第一層級是“光描繪”,也就是用光來描繪眼前的世界萬象;光環境設計的第二層級是“光創意”,也就是用光來做文化的定位、梳理;光環境設計的第三層級是“光哲理”,也就是用光來探索事物的本質和發展。很容易聯想到國學大師王國維著名的“人生三境界”的透析。其中最后一個境界乃說到,經過多次周折多次磨練逐漸成熟,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自己卻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也會豁然領悟貫通。
考察是照明設計的首要前提
要明察秋毫,就要走出門去,去觀察,去體驗,去領悟,“眾里尋他千百度”而后“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我們的照明設計事業當中,我們不喜紙上談兵,我們愿意實踐出真知;面對美輪美奐的效果圖我們第一眼驚艷過后,少不了對可實現性的質疑。所以我們需要出去,無論是進行照明設計前期的實地考察,還是實地考察研究已建成的照明項目以獲取經驗提高水平,都顯得尤為重要。
阿拉丁照明網夜景|景觀照明頻道因而推出了這一期的系列主題策劃【夜察秋毫】,利用這一契機與細分頻道專家顧問、“2014阿拉丁神燈獎”評審委員交流該方面心得。正如頻道顧問李鐵楠(專欄)所說,我們去到實地,通過對照明現狀的調查了解,看看人們現場的實際感受,看看人們在現場完成特定作業、特定活動、特定工作的效果,知曉照明設計會對人有什么樣的影響、形成什么樣的感受,有助于知曉什么樣的照明是人們所需要的,進而對進行接下來的設計提供方向和指導。
頻道顧問郭文俊(專欄)也這般認為,考察項目是首要前提,因為我們都不能紙上談兵。
[NT:PAGE]
不停留在“窺一斑”乃要“見全豹”
配圖:2014阿拉丁神燈獎申報工程
誠然,就是要看要聽,吸取經驗教訓,然后通過科學整理、縝密分析、總結規律、找出問題。但是最首要的還是與人接觸,通過介紹人或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相關簡介,如果各方面成熟及權衡可靠性之后,便可開始進一步考察項目。
百聞不如一見,考察突破有限,考察需要觀察項目的細節,細致的考察對設計經驗獲得非常重要。在考察的過程中,對功能照明而言,包括室內外功能照明,要考察其作業面、主要環境、鄰近區域及相關區域等;對景觀照明而言,就要考察景觀對象、景觀對象中的各部分及景觀所處的環境等。
配圖:2014阿拉丁神燈獎申報工程
而且在考察照明項目的時候,不僅僅“窺一斑”,針對建筑外立面或者室內照明手法僅此而已,乃是要“見全豹”,務“實”也要務“虛”,觀察項目所在地的歷史文化演變,實地了解周邊的城市建設情況,了解現存的設施和建筑有哪些以及它們對于所考察項目的影響有多大,周邊光環境如何,夜間的照明及環境亮度水平大致是怎樣的情況,同時還應該了解一下項目周邊人流的流通方式及走向……這是頻道顧問楊赟所介紹的考察要點,特別是最后的觀察人流方向,這樣可以知道哪些視角是主要的。
此外,2014神燈獎評審委員之一朱劍修所說的,“雖然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考察還是要從白天開始,明晰景觀的定位、地理位置和特性,從不同的尺度——城市的尺度、街道的尺度、近人的尺度去理解,從不同的肌理——建筑、植物、山、水、城等在空間的結構來明確”也不無道理。
[NT:PAGE]
最終評價以人的視覺效果為重要標準
光的存在最基本就是要照顧到人在夜晚的安全性,但又不至于對人造成干擾,因此提供人一個適宜的光環境是首要應該做到的。而在建筑結構與造型上,則必須觀察出建筑師在建筑量體中想要傳達的故事,方能透過用光的效果突顯其不同之處,并要配合結構選擇安裝適當燈具,才能完整呈現其故事性。
實地考察要考慮項目本身的功能性需求是否和照明設計體現的內容一致,在考量中要考慮整個形體特征,最終評價以人的視覺效果為重要標準,應把人的安全、舒適、認同放在首位,將“以人為本”落到實處。
頻道顧問袁宗南(專欄)也是這樣說的,一個好的照明設計,源頭是要從“人”出發,因此必須再提升一個層次去檢視照明設計是否回應解決了人在環境下對于光的需求這一主要條件,涵括安全性、燈光是否會對人產生干擾等問題的多重考量,其后思考是否透過由光這一元素達到提升整體環境氣氛、創造出商機,或是建立文化保存再生利用的價值與達到環保節能的效果等目標。
本期策劃鏈接: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