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燈背后的政績觀
摘要: 因為價格貴,所以推廣難;因為有政府埋單的優惠,所以普及易。這種對比說明,節能產品的推廣,不能只靠抽象的“環保意識”教育,更要將政府的宏觀引導與百姓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水平結合起來。
近期,關于節能燈推廣的兩則報道耐人尋味。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民用照明使用白熾燈,節能燈難以完全取代白熾燈,主要原因是成本和價格居高不下。而在福建省永定縣,自去年8月實施綠色照明工程以來,政府掏腰包為群眾免費發放高效節能燈,并且一家一戶安裝好,安裝率達到98%,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節能燈普及。
因為價格貴,所以推廣難;因為有政府埋單的優惠,所以普及易。這種對比說明,節能產品的推廣,不能只靠抽象的環保意識教育,更要將政府的宏觀引導與百姓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水平結合起來。
從福建永定的實踐看,每年補貼380萬元的投入,可以減少照明支出2000萬元,這個大賬肯定是劃算的。不過到了普通百姓那里,賬就往往不是這樣算了。
節能燈固然省電,但其價格比白熾燈也高出很多倍,而且其經濟劃算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從消費心理上看,人們多看重眼前的一次性開支,不愿算長遠的經濟賬,在環保意識不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產品方面看,市場上節能燈質量良莠不齊,使用壽命不如人意。如此一來,節能燈難免給一些消費者造成省電不省錢甚至不省電也不省錢的負面印象,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其實,在節能市場上,與節能燈同病相憐的產品還有不少。不管是市場銷售的統計數據,還是消費者調查的結果都一再表明:過高的節能成本,已成為節能產品推廣的攔路虎。這也從實踐層面提醒我們,要算好節能環保的大賬,首先得算好百姓生活的細賬。不管是節能產品還是節能生活方式,都要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才能真正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如果一味只要節能的政績,不顧百姓的實際,只能是曲高和寡。
事實證明,在節能推廣的起步階段,政府扶上馬,送一程很重要,往往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2008年開始,國家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節能燈2.1億只。但要將全國14億只白熾燈全部替換為節能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地政府能不能像永定縣那樣算清大賬,同樣有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
記得計劃經濟時代,很多人家窗戶密封性能不好,每到供暖季節,總有居民反映室內溫度不夠。某市供暖部門經過調查,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認為只要對窗戶加以改造,就可以節省下大量燃煤費用。但熱力部門是沒有這筆預算的,報告打到建設部門那里,最后由于種種原因不了了之。
推廣節能燈、節能產品也是一樣,節能減排所創造的整體效益,人所共知。但它是體現在財政收入上,還是體現在百姓的受益上;是體現在花錢的部門,還是體現在掏錢的部門;是拉動了地區生產總值,還是無法在經濟增長硬指標上體現,卻可能因視角的不同,而在政府決策的動力機制上產生不同的影響。
這就需要各地的決策者走出部門本位、財政本位的局限,把群眾的實惠視作自己的政績,把節能減排視為公共服務的應盡職責。只有這樣,各種遭遇困境的節能舉措才能順利啟動,各種處在起步階段的節能產品才會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將價格降下去、質量提起來。
對LED照明保留派與激進派的各點看法 |
國內高新區LED產業呈現全面開花之勢 |
投資LED上游環節風險較大 |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