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基督教堂:自然存在與光的計劃
摘要: 主棟的副堂與主堂,則分別以光與時為題:下層的副堂采單面自然光,經過日光照明的模擬,以4.5m的直墻為幕,在遮擋高架道路的同時,引入最適當亮度的光線;上層的主堂則采頂光,光影投射于講臺背墻,以光為晷,靜靜看時間移轉。
自然的存在
起草之初,來到了這片“空地”,眼前一片荒煙漫草,后方的高架快速道路呼嘯著,無法預期四周的未來,在這市地重劃后的方正基地上,該是一座怎樣的教堂?
教堂是存在遙遠的記憶,一個老跟在修女身后的丫頭。著實不記得我和她之間的對話了,但那一種心靜的感覺依然清晰,一切是自然的,舒服的,像淡淡的風,卻又如此深刻久遠。不就應如此,一種自然的存在感。于是,在高雄基督教會的空間計劃上,采取了一個重要的策略:南北向的切割、脫離與錯位。這個策略整合了殘碎的虛空間,強化了無障礙坡道的引導,并納入南風,形成了開放的、友善的、適合存在的“呼吸的空間”。這個“呼吸的空間”轉換了內與外,上與下、主與從等不同的向度,也容納了移動與駐足,仰望十字,看浮云略過,以及在回廊空橋上的不期而遇。因此,總有陌生人路過逗留,總有人坐在梔子花下聊天。形成了多重視點與場景的舞臺,上演著同時性的偶然。
入口坡地道面以藍色光電作為迎賓的動線引導,切合了視覺在夜間對藍色光譜敏感的特性,也強化了入口意象的豐富性。
正立面的十字架以聚光的光束描述垂直的十字架造型作為與頂樓的實體十字架互相呼應。
主堂的光源氛圍形式自然光與人工光源二種,經過計算機事先的計算,給予室內適度的自然光配合人工光源的調控運作,達到眼睛最舒適的照度。
上層的主堂則以接近全光譜的鹵素燈光源,清晰而完整的描繪講臺上的人物,生動豐富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