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應用端:企業不賺錢 深陷價格戰
摘要: 記者在與一些終端光源廠家交談時發現,不少企業都紛紛抱怨:“做LED光源真不賺錢。” 但這些企業偏偏又年銷售量上千萬甚至過億,那么,“不賺錢”的說法從何而來?
相信2014年的LED照明有一個關鍵詞就是價格戰, 從2012年,LED企業就深陷價格戰之中。價格戰讓許多企業不堪其擾,也讓一些企業熱此不彼,“降價”似乎成為近一兩年LED照明行業的主旋律,
“不賺錢”的說法從何而來
記者在與一些終端光源廠家交談時發現,不少企業都紛紛抱怨:“做LED光源真不賺錢。” 但這些企業偏偏又年銷售量上千萬甚至過億,那么,“不賺錢”的說法從何而來?
此前,也有媒體分析到,LED照明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像球泡燈、日光管、吸頂燈等基礎照明盈利都有限。且不說設備、研發這類巨大的投入,光是一年的渠道開拓維護費、廣告費,員工工資等,都是一筆不少的花費。縱觀目前行業,聲勢浩大、排場壯觀的各類經銷商會議,光是幾百上千人的參會人員的交通住宿餐費就足以讓人咋舌。但這樣的活動又不能不辦,有廠家抱怨道:“現在做生意不都需要用這樣的會議加強雙方的聯系嗎?而且不給交通差旅誰過來廠里看產品呀。”每年至少舉辦一兩次大型的經銷商會議,這似乎已經成了業內的潛規則。像這樣的經銷商招待費用、渠道建設費用,有時候會達到上千萬更有甚者上億。
除了這樣巨大的經費開支,利潤低也是廠家不賺錢的原因之一,都說LED產品貴,但廠家卻覺得這已經是底線了,因為,售價根本不比成本高多少。普通的光源類產品出廠利潤20%到30%是正常。但由于同類廠家眾多,有時候企業不得不降價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導致LED光源產品價格的一降再降,利潤也越來越低。加之LED產品更新速度快,庫存囤積又多,這個時候還需要打折、有買有贈等方式來增進銷量。
為何企業都“熱衷”價格戰?
即使是不賺錢甚至虧本,在“價格戰”這條路上還是有很多企業趨之若鶩,除去一部分是隨波逐流不得已而為之,我們會發現,還有一些企業很“熱衷”價格戰?其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洗牌,用這種方式讓弱者出局,這是不少有底氣大企業的慣用手法。
說到這一點,相信有人會想到勤上光電,勤上光電自從經歷人事大地震后,產品價格可謂“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只T8燈管只賣14元的售價讓人大跌眼鏡,起初有人懷疑這是勤上在甩貨跑路,后來其一系列中標、募資等動作讓眾人頓時明白了,這是一場炒作,更是一場“價格戰”,也是一次對行業的洗牌。
除了勤上光電外,我們熟悉的大打價格戰的知名品牌還有佛山照明、木林森等等,佛山照明3W球泡燈價格低至5.5元,木林森同規格產品業與之相當,都屬于白菜價。不過,“價格屠夫”不是誰都能當的,第一要件就是企業有資金實力或者募資的實力,才能經得起賠本的買賣。
誠然,價格戰是最老套的營銷手法,卻也是最見效的促銷良方,為了占據LED照明市場,這樣的“圈地運作”在所難免,也是市場發展的自然規律,但這都是以損失企業利潤為前提的,這樣的企業和做法能不能走到最后,還有待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