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中心:
英國殖民香港成就了東方之珠的美譽,但是最大的遺憾就是把香港弄成政治與經濟四不像的地方,有完備的司法制度,但是沒有像英國一樣的民主雛形;有商業,金融與國際貿易,但是留下空洞的制造業。首先我覺得民主制度肯定比專制的制度好,但是民主一定要合法與合理,更要符合大多數民眾長遠的利益,所以我認為精英政治加上民主政治才是未來一個地區或國家最好的制度,這一點香港現在最有條件實踐,而且也最快可以實踐。
我的夢想是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哲學家與精英統治國家,議會保障老百姓的權益,我心目中的統治者就像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這樣的哲學家皇帝。哲學家指引國家方向,民眾發聲的管道在議會,香港政治制度已經有了這樣的雛形。
香港人應該自信一點,把自己當做一個燈塔,指引兩岸三地政治制度的方向,香港制度成功了,臺灣的回歸統一才能水到渠成,大陸也有了清晰的方向,政治改革才可以慢慢放權給底層老百姓。我覺得大陸中央政府可以放心讓香港去嘗試出最好的制度,法治本來就是香港的強項,如何將精英政治與庶民民主融合成一個典范的民主精英制,考驗著香港,也考驗著所有中國人。

(表一 香港有世界認可的優秀大學,全世界排名是華人圈最靠前的)
科技產業的信息與孵化中心:
由于英國殖民留下來的傳統,香港的高等教育屬于精英教育,已經是世界一流,香港的學術水平,平均高于大陸與臺灣,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與高錕都是香港培養出來的華人科學家,雖然有這么多榮譽,但是香港理工與科學的根基還是非常不牢靠,靠砸大錢請世界最優秀的教授得到的只是離產業很遠的學術大師,國際超導體權威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院士與光纖發明人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院士都是華人最杰出的科學家,這樣的香港教育只關注頂層設計,沒有基層刻苦耐勞的技術人員與工程師培育的土壤,是香港發展科技產業最大的問題!
跟1949年以前的大陸國民政府時期很像,上層有高大上的大師,底層卻非常空洞,民國時期沒有一個像樣的工業,除了戰亂原因之外,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1949年之后這些民國大師分別留在大陸或去了臺灣,當然也有去香港的,接收了民國時期培養的精英人才的兩岸,開始大量培育工業與科學技術人員,加上讀理工科的人出路是最寬廣的最有保障的,他們有最優秀的教授,最廣闊的出路,要讓制造業與工業的興起只是時間問題。
香港制造業與科技業的底子本來就不好,過去20年又喪失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機會,所幸香港有非常好的頂層設計基礎,這樣的基礎如果好好利用,結合內地的資源,香港成為科技的信息中心與孵化中心潛力不可忽視。
如表一所示,香港的大學在世界排名非常突出,這樣的基礎可以網羅最優秀的教授,尤其薪資與待遇是兩岸三地最好的,絕對可以吸引海內外的大師級教授,產生像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學一樣的學術氛圍,加上中國最好的科技產業就在香港旁邊的深圳,得天獨厚的機會是老天給香港的特別眷顧,可惜香港一直沒有好好把握,亡羊補牢猶未晚,香港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年輕的學校,也聘請了國際上非常有名氣的老師,他們也看出了科大的出路,與內地緊密結合,利用科技大學的學術資源支援內地的高科技產業,鼓勵科大學生放手去內地創業,學校給他們堅實的后盾,深圳,南沙與佛山都可以看到科大人在孜孜不倦的為香港科技業找出路,為香港年輕人創未來,這樣與內地互補的密切結合,如果可以繼續放大,香港科技業的明天將不再暗淡。
有一個科技領域,是我大學學習的重點知識,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我認為香港大有可為,由于內地嚴重的空氣污染,核能發電是中國大陸發展的重點,廣東更是中國核工業重鎮,核電的建設,營運與安全管理非常重要,臺灣在這方面累積了六十年的經驗,也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新竹清華大學有最先進的核能科技與實務經驗,目前臺灣反核民粹當道,核工業人員的士氣低落,我認為香港可以吸收臺灣優秀的核能人才,與內地合作,幫助中國大陸將核能營運與技術達到世界一流等級。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就是我們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的學長,他也看到了這個趨勢,目前香港城市大學開始積極網羅臺灣的優秀核工人才,新竹清華的教授已經開始加入,香港的大學如果能夠加大這個技術領域的投入,吸引臺灣與海內外的杰出人才,核能科技在香港可以來一次大飛躍。

(圖六 深圳的納德光學是香港科技大學彭華軍博士創立的,深耕VR技術,GOOVIS隨身3D影院,獲獎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