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LED顯示屏逐點校正效果的因素分析(圖)
摘要: 當前,逐點校正已經漸漸成為全彩LED屏中高端項目招標入圍的必備條件。而各大通用控制系統廠商的技術進步和國產專業像素亮度采集設備的出現,也大力推動著逐點校正的產業普及化應用進程。
第三章、原因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中列舉的校正后出現的問題現象僅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采集設備本身。以下將逐一進行分析說明:
3.1 校正后顯示屏亮度下降
校正后亮度下降的原因在于逐點校正技術的原理。
逐點校正的原理是測量出同樣的工作條件下,每顆LED燈的亮度,然后根據設定的目標值計算出每顆燈的校正系數,用校正系數調整驅動電流的幅度或者占空比,使每顆燈的亮度都達到設定的目標值。
然而,提高LED工作電流幅度將導致光衰嚴重,壽命下降,且電流變化還會引起LED波長變化,因此控制系統多采用調整占空比即點亮時長的方法來實現逐點校正。而占空比的調整區間只能為0~1,這就意味著:校正系數的值域區間為0~1,原始亮度低于目標值的LED燈無法提高亮度達到目標值。
為保證校正后大多數燈都能達到設定的目標值,讓校正有意義,目標值必須設定在平均值以下。因此,校正后顯示屏亮度必然下降,其下降幅度與校正后均勻度改善之間的關系,可參見《LED屏顯世界》2010.6 《逐點校正中的亮度與均勻度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控制系統廠商使用某種特殊策略,可讀取>1的校正數據,實現中低灰度時的無損亮度校正,但使用這種策略校正,在高灰度尤其是顯示白255時將和沒有校正一樣。
3.2 校正后均勻度改善不理想,校正原始均勻度較好的顯示屏時沒有效果
這種現象多出現于采用數碼相機作為采集設備的情況,原因在于采集設備的精度不足。
數碼相機作為民用成像設備,用作亮度數據測量有著先天的局限性。其CCD像素之間的靈敏度差異以及線性度都未經校正,而覆蓋在CCD上的Byer彩色濾光片的通光特性也存在著相當的不一致,鏡頭的瑕疵、黑圈、畸變等都未經校正,輸出的圖像和數據還經過了相機內部圖像處理引擎的污染,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大大增加了原始數據的不確定性。
原始數據不可靠,校正效果自然不理想。而用精度不足的采集設備來校正原始均勻度較好如分光比1:1.1的屏,就好比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子來量頭發直徑,怎么可能測量得準,校正出效果呢?
3.3 校正后區域/箱體出現邊緣亮暗線或亮帶,顯示白平衡時出現邊緣亮度差或色差
這種現象一般有兩種成因,都在于采集系統。一是光學系統的黑圈、畸變、透過率與光譜響應等未經校正;二是對于原始數據的邊緣修正不理想。
光學系統未經校正,會使得采集的數據呈現出邊緣暗中心亮的系統誤差,導致校正后邊緣亮度高于中心亮度,出現邊緣的亮帶。
高速采集時通常是一個區域或箱體的燈點同時點亮時測量,因為中心區域燈點周邊雜散光的影響,會讓采集到的數據呈現邊緣燈點亮度低于中心燈點亮度的現象,在校正后就會出現邊緣的亮線。逐點校正的專業采集系統必須對此進行修正,修正的不足或過度就會產生采集區域或箱體邊緣的亮線和暗線。
而顯示白平衡時的邊緣亮度差或色差則來源于RGB三色邊緣與中心區域的亮度差總和與比例。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