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LED顯示屏逐點校正效果的因素分析(圖)
摘要: 當前,逐點校正已經漸漸成為全彩LED屏中高端項目招標入圍的必備條件。而各大通用控制系統廠商的技術進步和國產專業像素亮度采集設備的出現,也大力推動著逐點校正的產業普及化應用進程。
逐點校正只能通過控制驅動來改變LED的法線光強,卻無法改變燈點的光強分布特性。假定圖四中示意的三顆LED燈點位于同一水平線上,即垂直視角相同。當采集機位視角為偏離法線方向15°時,校正后三顆LED燈點的光強分布如圖五所示:
(圖五)
可以看到,校正后,在采集機位同樣視角15°觀看,燈點亮度相同,均勻性良好,但偏離校正位置,在不同的視角觀看時,因為光強分布的視角特性的不一致,燈點亮度出現差異,偏離越遠,差異越大,顯示屏均勻度自然也就隨之下降。
而原始LED燈點的視角越大,一致性越好,均勻度下降的幅度也就會越小,校正后可保持良好的均勻度的觀看區域也就越大。
此外,顯示屏的面罩翹曲、安裝平整度不佳等因素也會使得偏離校正點,均勻度下降。
3.7 校正后中高亮度顯示時效果好,顯示低灰時均勻度惡化
顯示低灰時,均勻度不佳,甚至比不校正時更差的原因在于控制系統和驅動芯片。
采集系統在高亮時采集數據,得出校正系數后,交由控制系統和驅動芯片共同完成對LED燈的灰度/亮度控制。這個控制過程中,控制系統的起輝灰度、線性度,灰度控制精度,伽瑪校正的實現方法等都會影響到顯示屏校正后的低灰表現。而有些驅動芯片在低灰顯示時,管腳間的輸出不一致,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這些都會讓校正后的效果在低灰時出現各種各樣不理想的現象。
以下簡單列舉幾種較常見的校正后低灰問題及原因:
1) 在起輝灰度級的附近,部分燈點亮,部分燈點不亮;
原因:部分燈點經過校正系數的運算已低于控制系統的起輝點,無法點亮;
2) 在個別灰度級別上,部分燈點亮度躍升,導致均勻度比不校正更差;
原因:控制系統的伽瑪表部分級別存在階躍,且校正系數的運算與灰度控制精度不足。
3) 低灰時,屏上與管腳布線方式相對應出現周期性的條紋。
原因:低灰時驅動芯片管腳間的輸出電流差異。
3.8 校正后RGB單色看均勻度良好,顯示白色時有模塊級嚴重色偏
兩種可能性,其一是模塊間存在色度差;其二是電源負載能力不足,造成部分模塊工作不正常。
3.9 冷屏狀態采集,當屏體溫升后出現規則條紋、色塊或色偏
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屏體散熱不充分,熱分布不均勻。該現象的詳細分析案例可參見《LED屏顯世界》2010.5 《熱分布對顯示均勻性的影響》。
3.10 逐點校正后良好的均勻度效果能維持多久
最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應用逐點校正技術的廠家和客戶都極為關注的。然而,這卻是與逐點校正關聯性最小的一個問題。
從理論出發,校正后均勻度隨時間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LED燈的光衰和燈點間光衰速度的差異。燈點的光衰與屏的工作狀態相關,燈點間的光衰速度差異與LED封裝工藝水平相關,也與LED屏的使用習慣(如顯示內容是動態視頻還是固定白底畫面)有關。
事實上,在良好的工作條件下,如小工作電流、良好的散熱,以及經常處于動態視頻播放的使用狀態,LED的光衰是極為緩慢和微小的,也正因如此,LED屏壽命可達10年,而LED的壽命并不是指從點亮到死燈的時間,而是指LED光強衰減到原始光強的一半的時間。
第四章、結束語
綜上所述,逐點校正是一個系統工程,影響逐點校正效果的因素很多。只有正視問題、究根溯源、對癥下藥,逐步完善逐點校正的各個技術環節,這包括采集設備、控制系統、驅動芯片、顯示屏的設計、結構、工藝材料等硬件部分,也包括校正流程、方法等軟件部分,才能把存在的問題一一解決,發揮出逐點校正技術的威力與潛力,以完美的顯示品質來提升LED屏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與高端市場競爭力!
文章來源:OFweek半導體照明網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