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永遠的學習榜樣
摘要: 7月18日上午,我打開剛送到的《解放日報》第3版,一篇“追記”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的報道《一生,追逐光芒》使人震撼:我一直敬仰的蔡祖泉同志于2009年7月17日12時36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了。
7月18日上午,我打開剛送到的《解放日報》第3版,一篇追記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的報道《一生,追逐光芒》使人震撼:我一直敬仰的蔡祖泉同志于2009年7月17日12時36分在華東醫院逝世了。
從上世紀60年代過來的上海人,幾乎沒有不知道蔡祖泉的,他原是復旦大學電光源實驗室的工人專家,他領導實驗室的同志首次在中國造出了一批新型電光源燈具,其中包括高壓汞行、氫燈、氙燈、長弧氙燈等,長弧氙燈當時被稱為人造小太陽,其光度明亮,它出現時曾在上海引起轟動。蔡祖泉的新型電光源成就,代表了當代中國照明科技和產業的一場革命。
蔡祖泉在上世紀60年代被樹為上海的革新標兵和勞摸標兵,他的事跡在我們復旦大學、在上海傳出后,感動了整整幾代人。當時還在復旦讀書的我,就認真學習了他的事跡,對蔡師傅(復旦大學的師生當時都用親切稱呼)深懷敬意。原先,中國的電光源科技水平十分落后,基本上只能造普通的玻璃燈炮或日光燈。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國外有新型電光源問世,但以美國為首西方發達資本國主義國家集體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我們根本不可能獲得西方的生產技術,為此,蔡祖泉和他的復旦電光源實驗室的同事們懷著一顆報效祖國、填補中國科技空白的愛國之心,經過艱苦努力,在一無理論、二無技術、三無圖紙、甚至連國外新型電光源的參照樣品也沒有情況下,于1963年造出了中國第一只新型電光源爭氣燈:高壓汞燈,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記得1964年校慶日那個晚上,復旦大學的校門口掛滿了由蔡祖泉領導的電光源實驗室造出的各種新型照明燈,把校門口內外場地照耀得如同白日,尤其是那支小太陽分外奪目,使我們這些普通學子佩感自豪。那時,蔡師傅造爭氣燈不為名,更不為利,完全是懷著一顆為國光的心,這種發揚中國人的雄心和志氣、自力更生、勇于與西方科技一爭高下的精神,是多么地可貴!我想,這種精神應該一萬年也不過時!
蔡祖泉的另一個可貴之處,是他勇于攀援科技高峰的科學精神。他只有小學三年級學歷,當初他進復旦大學電光源實驗室時,并沒想過自己日后會成為科學家、大發明家、權威教授,但是,他在實驗里不滿足于當一位輔助人員,而是刻苦學習、鉆研科技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基礎理論水平,先成為工人專家,以后又成為真正的科學家,成為教授。他將自己電光源實驗室的發明創造的實踐成就,上升并完善到系統的科學理論,不但在復旦大學首創了我國第一個正式的電光源專業學科,而且成為中國電光源科技領域的奠基者和帶頭人,他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理論和實踐出真知的典范。中國普通體力勞動者成為發明家、成為技術革新能手、成為管理專家的人很多,但能夠完全通過自己的實踐、通過創造發明、進而又開創一門科學專業的人,恐怕蔡祖泉是唯一的。值得注意的是,蔡祖泉當年直到造出許多爭氣燈時,他并沒有寫出許多學術論文,而是依然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科學理論;而對比今天的許多教授、專家,他們是先有論文、著作成堆發表,但當他們拿到教授、博導頭銜后,那些科研成果卻依然百無一用,這些人應當愧死!也正為如此,蔡祖泉才能成為復旦大學的驕傲,上海工人階級的驕傲。
我與蔡祖泉同志的熟識,源于1964年底,當時我在復旦話劇團擔任編劇,校黨委曾有意以蔡祖泉造燈的事跡搞一個戲,為此我曾幾次采訪過他和電光源實室的同事,我至今依然記得,已經是個名人的他,大家還都稱呼為蔡師傅,他待人熱誠、親切、謙遜、淳樸,沒有一點架子,整個實驗室同事間融合相處就像一個大家庭。他向我們敘述造燈的艱辛和過程,但平和而沒一句夸大之詞,也沒有豪言壯語,我很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內心認為應該像他那樣做人、學習、工作,對社會做貢獻,奮斗不息,他的思想境界對我影響很大,雖然后來因故沒有把他的事跡搬上舞臺,但他的高尚品格卻一直鼓舞著我。以后,我們又有過一些交往、接觸,他對我給予了信任。1998年我在《新聞報》工作時,曾請一位去采訪他的記者向他問候,那時他已從復旦大學副校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了,依舊還是那樣淳厚,還在為中國的電光源事業奮斗。如今,中國的電光源科技在世界上已處于先進地位,成為世界第一位的燈具生產大國,86歲仙逝的蔡師傅當可含笑于天堂了,他那無愧于為國爭氣的一生,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永遠也不會過時!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