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中國的電光源之父:蔡祖泉(圖)
摘要: 7月17日中午,我國“電光源之父”、復旦大學教授蔡祖泉不幸去世,享年86歲。幾個小時之后,城市燈光次第亮起,絢爛的光影,無聲地為這位遠去的學界泰斗送行。“老師一生追逐光芒,天堂的燈,等他點亮。”他的學生們這樣說。
電光源專家蔡祖泉發明的小太陽燈,讓無數上海人享受他的發明帶來的光明,照片中演示者為蔡祖泉。
7月17日中午,我國電光源之父、復旦大學教授蔡祖泉不幸去世,享年86歲。
幾個小時之后,城市燈光次第亮起,絢爛的光影,無聲地為這位遠去的學界泰斗送行。
老師一生追逐光芒,天堂的燈,等他點亮。他的學生們這樣說。
創新之光
我國第一只用于道路照明的高壓汞燈在他手中誕生。1964年,它亮相繁華南京路,劃出一道光的長廊。我國第一只1000瓦的鹵鎢燈在他手中誕生。1964年,為打谷場上的農民兄弟送去光明,燈火輝映下,稻谷金黃。我國第一只25千瓦水冷電極短弧氙燈在他手中誕生。上世紀70年代,作為大型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太陽模擬器的光源,為我國航天工業再添輝煌。
上海人,誰又能忘記,當年在人民廣場引起轟動的人造小太陽100千瓦的長弧氙燈,讓我國照明技術首次在國際上挺起胸膛。這燈也有了更驕傲的名字爭氣燈。
中國需要強大,光源更需要自主創新!有自己的新技術,我們就能站起來。這是蔡祖泉常說的話。他的學生朱紹龍回憶當年,為了創新搞發明,蔡老師是不要睡覺的。1961年,蔡祖泉與同伴們初探我國科學家的空白領域電光源,其中關鍵技術金屬與玻璃如何完美封接的研發成了第一道門檻。
金屬與玻璃,兩者材質不同,受熱反應不同,膨脹系數不同,為了讓它們緊密合作,蔡祖泉連續三四個月,天天工作到凌晨。幾小時后,他跟同事們又一起繼續實驗,不達目的不罷休。千辛萬苦終于成功找到了耐高溫、彈性強的金屬鉬導片,離光源技術強國的夢想又近了一小步。
同事們至今記得40年前的一段往事:在小太陽研制時,玻璃和金屬接口的地方必須要用能耐高溫的銀焊條,而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這種焊條。他把家里銀元拿來熔化掉,成功做出焊條,專門對付焊長弧氙燈的接口。這一份專注,這一份熱情,令人動容。
退休以后,他依然心系創新,在市科協副主席、上海照明協會理事長崗位上兢兢業業,謀劃建言。上海照明協會秘書長翁寅福至今難忘,80多歲的蔡老激情洋溢地說著光源產業創新建議的樣子。在國外,很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一些大型集團公司手中,而國內企業更多的仍依賴大院校的研究機構或者國外技術的仿制。仿制中有所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但中國企業要做強做大,必須具備自己的研發團隊和核心技術。千萬不能忽視豐富的產品線,相較于GE、歐司朗和飛利浦這三大光源巨頭,國內企業的產品線太過單一,無形之中競爭力大減聲聲發自肺腑,字字懇切。
有許多問題需要一步步解決,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一定會出現像GE、歐司朗和飛利浦這樣的光源巨頭蔡老的微笑,讓人記憶猶新。
求索之光
生命不止,求索不息,光芒不滅。
知曉蔡祖泉教授的人,都為他一心為國、刻苦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就是憑著這種精神,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水平、學徒出身的他才得以成長為中國著名電光源領域專家、中國電光源領域的奠基人。
即使面對已取得的輝煌成就,身為人師的他仍未間斷自身學習,學生常能在清晨的復旦校園中看到他背英語單詞的身影。卸任后,蔡教授仍堅持每年做出一兩個專利。他說,愛迪生到晚年仍堅持發明研究,這一點我得向他學習,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蔡祖泉的發明創造填補了許多空白,照理說已算功成名就,可他偏偏還要自討苦吃快退休時走上了研發、推廣節能照明技術的征程。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德國照明技術大會歸來的蔡祖泉帶回一個不起眼的玻璃小玩意:國外第一代節能燈。現在國際上已有3項節能燈專利,一個燈泡賣20美元,但中國一個專利也沒有。節能是照明產業的未來,我們一定不能失了先機。1985年起,他開發了中國人自己的系列節能熒光燈。退休后,蔡老還不顧年邁,為蘇浙滬照明企業當免費顧問,四處奔波。幾年前,浙江臨安的宇中高虹節能燈廠因技術問題經營不善,廠長登門搬救兵。蔡老二話不說直奔臨安,查找問題、革新技術、理順流程。現在這家企業已成了當地的龍頭老大。
日前,他的一個學生去國外出差,美國同行感慨地說:雖然白熾燈是愛迪生發明的,但是現在我們美國使用的白熾燈基本上都是從你們中國進口的。數據顯示,中國燈的年產量達到81億只,是當今世界第一產燈大國。而在節能燈領域,中國占有了80%的市場。
人格之光
一個多月前,臥病在床的蔡祖泉寫字已經吃力,他請學生朱紹龍為自己記錄口述遺囑
頭一條:喪事簡辦,不給大家添麻煩。第二條:將自己積蓄的30萬元現金捐給希望工程。當朱紹龍在電腦上輸入回報社會時,已十分虛弱的蔡老急急搖頭,這么小的事情,當不起回報二字,只能算略盡心意。
照亮他人,奮力燃盡人生最后光熱。一幕幕場景回放
師傅,是蔡老所有的學生對他的稱呼,這位曾獲無數殊榮的專家,從來沒有架子,平易近人。學生陳大華回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們經常加班到深夜。當時糧食限量,糧票不夠,師傅就從家里帶來米,晚上在實驗室熬成粥,大家就吃粥和蘿卜干充饑,接著做實驗。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我們把高壓汞燈和碘鎢燈研制出來了。那時蔡老師家并不寬裕,他愛人是紡織廠的工人,后來因病提前退休在家。他還有三個孩子,那時糧食全是按人頭定額發放的,而他克扣了自己家的口糧
現在總是大學在給企業出題目,要企業把大學里研究的技術產業化。而理想的目標應該是,企業經常給大學出題目,企業遇到技術難題就要去大學里問問科學家。另一方面,科學研究也要同應用需求緊密結合,科學家不要拍拍腦袋自己想題目,否則做出的成果不一定是企業最需要的。產學研研討會上,82歲高齡的蔡祖泉大聲疾呼,聲音洪亮。
2007年,在蔡祖泉直接推動下,被譽為光源界奧林匹克會議的國際電光源學術討論會第一次在中國召開。國內外企業家、研究人員深入交流,中國電光源力量精彩亮相。他對身邊親人同事說,我最大的心愿,已了。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