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調查:揭開80億LED路燈采購“謎案”(二)
摘要: 首批入圍的企業是否有與“環資工委”進行簽約?又是否有繳納10%-15%的保證金?等等。在本文“謎案”(二)中,阿拉丁照明新聞網聯合新世紀LED網在繼續對首批入圍企業進行了解后一一給予追蹤解惑。
■ “環資工委”80億LED路燈采購計劃追蹤
回顧上篇報道的最后,記者為讀者拋出幾大后續疑問:如首批入圍的企業是否有與“環資工委”進行簽約?又是否有繳納10%-15%的保證金?等等。在本文“謎案”(二)中,阿拉丁照明新聞網聯合新世紀LED網在繼續對首批入圍企業進行了解后一一給予追蹤解惑。
根據記者近日來的多番采訪調查,發現目前第一批15家入圍名單中企業的基本情況如下:
1、2家企業繳納了履約保證金;(本報道采用A企和B企作為代稱)
2、1家企業進行了簽約但未提交履約保證金;(本報道采用C企作為代稱)
3、1家企業正計劃簽約,在看到《特別調查(一)》后,暫緩了簽約計劃;
4、11家企業并未繳納保證金,也無簽約計劃。
(注:本報道為保護和尊重企業隱私,將以匿名的方式指代參與企業,以保證本報道的真實可靠性,本網皆有保存采訪過程中的相關錄音和文字材料。)
記者發現,15家的入圍企業在這起事件中的處理手法互有異同、卻也各有“特點”——然而,這些企業與“環資工委”接觸期間究竟有何不得不說,又不足為外人道哉的“故事”?簽約的合同中又暗藏多少蠱惑陷阱?神州中能科技發展(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州中能)與傳說中的“環資工委”到底又何種關系?“10個省會城市、50個地級市(含州、盟)、100個縣(含省級開發區)開展綠色照明節改工程”浩大,又是否真實存在?何學民本人又是如何看待本網站上一篇報道中提出的各大疑點?且由下文分解。
探尋“入圍企業”背后的故事
1、11家企業入圍后為什么沒有進一步合作?
“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參與此次招標活動,考慮整個‘計劃’的時候就只抱著一線希望,只想對此類畫得如此之大的蛋糕一探究竟”。誠然,在商言商,利字先行,無可厚非。15家入圍企業當中,無一不沖著“80億”采購計劃的世紀大蛋糕而去。抱著上述心態參與此采購計劃的企業幾乎眾口一辭。
在對15家“入圍”企業代表的采訪講述中,我們察覺到當中大部分企業在整個參與過程當中,顯示出足夠謹慎的應變手法,在知曉簽約后需要繳納不合理的履約保證金后,大都毅然選擇了退出,或在簽約后延遲了繳納履約保證金的日期,預留了緩沖和觀察時間。
“主要是對神州中能不了解,履約保證金的繳納又對企業風險很大。并且也沒能確認‘環資工委’的背景。”如今大部分未簽約的企業,幾乎都是基于這一緣由拒絕簽訂相關合約。一不清楚“環資工委”是否能夠代表官方,二繳納履約保證金風險太大的顧慮下陸續作罷。
在訪問中,記者也聽到了一家企業對此表達了另一種聲音:對于該“采購計劃”,該企業的代表人士認為是否代表官方并非其顧及的關鍵所在,他們更關心的、最重要的只是著眼于“環資工委”所提及的項目是否真實存在,“即使這個‘采購計劃’是商業行為,不具官方代表性,但只要‘采購計劃’是真實存在。‘環資工委’確實是手握項目的,即便這樣,企業也是可以以商業模式的方式與其進行合作的。”與此同時,他們也道出了足以代表許多與會人士的擔憂,“但是,‘環資工委’所擬定的合約,根本無法保障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尤其是履約保證金部分。”
縱觀整個采購計劃,最不可思議是:簽訂合同竟然不需要談妥產品型號和單價!一位未簽約的企業代表向記者直言:“這個采購計劃很虛,承諾一個大的訂單,按訂單總金額的10%~15%繳納保證金,訂單一年分批完成;甚至連型號單價都沒談好,直接要求企業帶章去北京簽合同、交錢。這本身就不靠譜。”
通過以上企業代表的講述,表明了眾多企業最終沒有采取進一步的合作的原因在于:首先,鑒于該“采購計劃”雖然有一絲官方“痕跡”,但顯然不能代表官方,而且流程和操作并不正規。再者,引入的第三方即神州中能的整個模式屬于商業性質。第三,履約保證金太高,超出條例規定范圍,企業風險太大。
2、C企簽約后為何沒有繳納保證金?
有企業既已簽約,為何又沒有按照合同繳納履約保證金,接受訂單?
圖:合同流程圖(根據“合同”制)
對此,據此前一參加過答疑會的一位企業代表透露:“在3月7日的答疑會上,有一些企業曾問及‘企業入圍之后是采用何種方式進行項目選擇,是否采用投標方式’,何學民的回應是‘入圍以后將采用指派的方式,指派負責哪個項目就做哪個項目,入圍其實就等于通過了招投標。”
“我們簽訂了將近一個億的合同,需要繳納一千多萬履約保證金。但是后來發現,整個入圍標準極不規范,催保證金倒催得很急(騙子要錢才要得急),致使我們產生了很大的疑慮,因此未按時繳納保證金,氣急之下他們僅已一條短信否決了我們的合同和合作,解約非常隨意。”C企代表無奈地表示。
就此,另外一家未簽約的企業代表同樣也曾以類似的話向記者提供佐證:“這個‘采購計劃’,一是屬于商業模式,二是其對產品、技術的考量以及入圍的選擇都太過隨意,太不嚴肅。”
通過以上企業代表所言,我們也很容易讀出該“采購計劃”的一些蹺蹊之嫌:入圍簡單,簽約容易,解約隨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
用戶名: 密碼: